本發(fā)明涉及客車制造領域,具體是一種客車前后橋負荷裝置。
背景技術:
前橋,即汽車前面連接著兩個輪胎用來架起車身的機構;后橋,就是指車輛動力傳遞的后驅動軸組成部分,它由兩個半橋組成,可實施半橋差速運動。同時,它也是用來支撐車輪和連接后車輪的裝置。如果是前橋驅動的車輛,那么后橋就僅僅是隨動橋而已,只起到承載的作用。如果前橋不是驅動橋,那么后橋就是驅動橋,這時候除了承載作用外還起到驅動和減速還有差速的作用,如果是四輪驅動的,一般在后橋前面還配有一個分動器。后橋分為整體橋和半橋。整體橋配非獨立懸架,如板簧懸架,半橋配獨立懸架,如麥弗遜式懸架。傳統(tǒng)的客車前后橋在擺放承載過程中,由于承載工裝結構固定,無法對不同型號的后橋總成進行擺放,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以上問題,提供一種客車前后橋負荷裝置,根據(jù)不同型號前后橋大小的不同,可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調節(jié)間距,從而滿足不同前后橋的安放。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客車前后橋負荷裝置,包括角鐵架,所述角鐵架在水平方向上均勻陣列分布。
所述角鐵架之間設有相互平行的主梁,主梁的下側均設有豎直支撐架,豎直支撐架位于角鐵架內側,豎直支撐架和角鐵架內側正好契合。
所述主梁之間設有橋梁,橋梁包括環(huán)套,環(huán)套之間設有水平支撐架,水平支撐架上設有限位塊。
所述角鐵架下側設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角鐵架穿過第一固定板固定在第二固定板上,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間設有密封板,角鐵架外側均設有加強板。
所述角鐵架由角鐵切割而成,角鐵架兩側均設有均勻分布的通孔。
所述豎直支撐架為長方體結構。
所述豎直支撐架上設有螺紋孔,豎直支撐架上的螺紋孔和角鐵架上的通孔位于同一軸線上。
所述環(huán)套為一內部是空心的方體,環(huán)套設置在主梁上,環(huán)套內部的空心結構正好和主梁契合,且環(huán)套和主梁間隙配合。
所述環(huán)套上側設有螺紋孔。
所述限位塊下側設有一凹槽,限位塊兩側均設有螺紋孔。
所述限位塊上較低的水平端上均設有均勻分布的凹孔,限位塊上較高的水平面高度不超過環(huán)套的上表面。
所述加強板上端和第一固定板下側固定連接,加強板下端和第二固定板上側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裝置可通過調節(jié)間距來滿足不同型號不同大小的前后橋的負荷。當前后橋高度較高時,增加豎直支撐架的數(shù)量來調節(jié)主梁之間的距離;當前后橋較寬時,可調節(jié)相鄰兩個限位塊之間的距離,當限位塊之間的距離調至滿足要求時,將螺栓擰入限位塊兩側的螺紋孔中,從而達到緊固限位塊的目的。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負荷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負荷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負荷裝置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一種客車前后橋負荷裝置,包括角鐵架1,如圖1所示,角鐵架1由角鐵切割而成,角鐵架1在水平方向上均勻陣列分布;角鐵架1兩側均設有均勻分布的通孔11。
角鐵架1之間設有相互平行的主梁2,主梁2的下側均設有豎直支撐架3,其中,豎直支撐架3為長方體結構,豎直支撐架3位于角鐵架1內側,且豎直支撐架3和角鐵架1內側正好契合,豎直支撐架3上設有螺紋孔,豎直支撐架3上的螺紋孔和角鐵架1上的通孔位于同一軸線上,方便用螺栓將豎直支撐架3固定在角鐵架1上。應當理解,主梁2下側的豎直支撐架3數(shù)量可以為多個,以此來調節(jié)上下主梁之間的間距,從而滿足前后橋的放置。
同一水平面上的主梁2之間設有橋梁4,如圖3所示,橋梁4包括環(huán)套41,環(huán)套41之間設有水平支撐架42。環(huán)套41為一內部是空心的方體,環(huán)套41設置在主梁2上,環(huán)套41內部的空心結構正好和主梁2契合,且環(huán)套41和主梁2間隙配合,以保證橋梁4可在主梁2上自由移動;環(huán)套41上側設有螺紋孔,當需要固定橋梁4的位置時,只需向螺紋孔內擰入螺栓即可;水平支撐架42上設有限位塊43,限位塊43下側設有一凹槽4301,限位塊43通過凹槽4301卡合在水平支撐架42上;限位塊43兩側均設有螺紋孔,螺紋孔內可擰入螺栓對限位塊43進行限位;限位塊43上較低的水平端上均設有均勻分布的凹孔4302,從而增大接觸面和前后橋之間的摩擦;限位塊43上較高的水平面高度不超過環(huán)套41的上表面。
角鐵架1下側設有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如圖2和圖3所示,角鐵架1穿過第一固定板5固定在第二固定板6上;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之間設有密封板7,如圖1所示;角鐵架1外側均設有加強板8,加強板8上端和第一固定板5下側固定連接,加強板8下端和第二固定板6上側固定連接,加強板8在固定角鐵架1的同時,還起到支撐第一固定板5的作用。
本發(fā)明裝置可通過調節(jié)間距來滿足不同型號不同大小的前后橋的安放。當前后橋高度較高時,增加豎直支撐架3的數(shù)量來調節(jié)主梁2之間的距離;當前后橋較寬時,調節(jié)相鄰兩個限位塊43之間的距離,當限位塊43之間的距離滿足要求時,將螺栓擰入限位塊43兩側的螺紋孔中,從而達到緊固限位塊43的目的。
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結構所作的舉例和說明,所屬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發(fā)明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