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毛片免费看,老师老少妇黄色网站,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伊人黄片子

觸點機構及使用其的開關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89363閱讀:302來源:國知局
觸點機構及使用其的開關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觸點機構,特別是涉及用于解決使觸點分離時電弧的產生引起的不良的觸點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作為觸點機構,例如,有下述裝置中使用的機構,即,“一種電力變換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將直流電源的輸出變換成交流并向負載供給的逆變器電路部、具備插入于直流電源和逆變器電路部之間的電路的觸點部并遮斷向逆變器電路部的電力供給的直流斷路器,該直流斷路器由開關和永久磁鐵構成,所述開關根據(jù)操作部的操作使觸點部接觸或分離;所述永久磁鐵以位于觸點部的兩側的方式配設于開關主體的外側,以在相對于觸點部接觸分離的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形成磁場”(參照專利文獻1)。

在所述觸點機構中,如該圖10所示,通過操作反轉把手14,設置于可動觸頭18的可動觸點17與固定觸點16接觸、分離。而且,在所述觸點機構中進行的是,通過配置永久磁鐵12,使可動觸點17從固定觸點離開時產生的電弧向所希望的方向伸長,使電弧消失。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28526號公報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上述觸點機構中,在上述可動觸點17從上述固定觸點16分離的情況下,從觸點表面中的、最初分離的特定的表面區(qū)域產生的電弧,在其表面區(qū)域有電弧持續(xù)。因此,僅特定的表面區(qū)域被電弧燒壞、表面起毛,因此,當特定的表面區(qū)域相互接觸時,電阻增大,存在不僅容易發(fā)熱,而且觸點壽命短的問題點。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鑒于所述課題,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電阻不增大,觸點壽命長的觸點機構。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鑒于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由固定觸點、與其相對的可動觸點、將所述固定觸點和所述可動觸點之間產生的電弧向規(guī)定的方向伸長的永久磁鐵構成,其中,通過所述永久磁鐵的磁力使從所述固定觸點和所述可動觸點接觸的接觸表面區(qū)域產生的所述電弧伸長,使所述電弧向所述固定觸點和所述可動觸點不接觸的非接觸表面區(qū)域移動。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因為產生的電弧向非接觸表面區(qū)域移動,所以固定觸點及可動觸點的接觸表面區(qū)域不易被電弧燒壞,沒有表面起毛。因此,因為電阻不增大,所以即使所述接觸表面區(qū)域相互接觸,也不易發(fā)熱,觸點壽命延長。

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也可以將所述可動觸點設置在轉動的可動接觸片上。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通過可動接觸片的轉動運動,容易明確地分開固定觸點與可動觸點接觸的接觸表面區(qū)域、和兩者不接觸的非接觸表面區(qū)域。因此,固定觸點及可動觸點的接觸表面區(qū)域不易被電弧更進一步燒壞,沒有表面起毛。其結果,不使電阻增大,即使所述接觸表面區(qū)域相互接觸,也不易更進一步發(fā)熱,觸點壽命延長。

作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也可以為,通過所述永久磁鐵的磁力使從所述固定觸點及所述可動觸點的所述接觸表面區(qū)域產生的所述電弧向位于所述可動接觸片的轉動支點側的所述非接觸表面區(qū)域伸長。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從接觸表面區(qū)域產生的電弧通過永久磁鐵的磁力而伸長,向非接觸表面區(qū)域移動,因此,能夠避免所述接觸表面區(qū)域的劣化,觸點壽命更進一步延長。

作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也可以為,將所述可動觸點設置在沿著與所述固定觸點的表面交叉的相對方向平行移動的可動接觸片上。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可應用的范圍變寬,且設計的自由度變寬。

作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方式,也可以為,在所述固定觸點及所述可動觸點的相對面的至少任一方的相對面,形成有以在觸點關閉時使從所述接觸表面區(qū)域至所述非接觸表面區(qū)域的觸點間距離變寬的方式傾斜的錐形面。

此外,本發(fā)明的所述錐形面可以是由平面構成的錐形面,另外,也可以是由截面凸形狀的彎曲面或截面凹形狀的彎曲面構成的錐形面。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電弧容易移動,即使觸點表面因電弧被燒壞,非接觸表面區(qū)域也逐漸被燒壞,接觸電阻增大,因此,接觸表面區(qū)域的接觸電阻不易增大,所以觸點壽命延長。

本發(fā)明的開關也可以具備所述觸點機構。

根據(jù)本發(fā)明,獲得不易發(fā)熱,并且壽命長的開關。

本發(fā)明的觸發(fā)開關也可以具備所述的觸點機構。

根據(jù)本發(fā)明,具有獲得不易發(fā)熱,并且壽命長的觸發(fā)開關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的實施方式的觸發(fā)開關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從與圖2不同的角度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表示圖1的觸發(fā)開關動作前的內部構成零件的正面圖;

圖5是圖4的局部放大正面圖;

圖6是從背面?zhèn)扔^察圖1的縱剖面圖;

圖7是表示圖1的觸發(fā)開關動作后的內部構成零件的正面圖;

圖8是圖7的局部放大正面圖;

圖9是表示圖1所示的觸發(fā)開關的觸點關閉的概略說明圖;

圖10是表示圖1所示的觸發(fā)開關分離后的概略說明圖;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的其它實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的實施例1及比較例1的觸點關閉時的電弧持續(xù)時間的圖表;

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的實施例2的固定觸點的照片;

圖14是圖13的局部放大照片;

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的實施例2的可動觸點的照片;

圖16是圖15的局部放大照片;

圖17是表示比較例2的固定觸點的照片;

圖18是圖17的局部放大照片;

圖19是表示比較例2的可動觸點的照片;

圖20是圖19的局部放大照片。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11的附圖所示,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的實施方式是適用于觸發(fā)開關的情況。

即,如圖2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觸發(fā)開關在將第一蓋11和第二蓋15組合而形成的殼體10內組裝有基體20、柱塞40、印刷基板50等內部構成零件,并且組裝有觸發(fā)器60及切換桿70。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在說明附圖所示的構成方面,使用表示“上”、“下”、“左”、“右”等表示方向的術語、及包含這些術語的其它術語,但使用這些術語的目的用于通過附圖使實施方式的理解變得容易。因此,這些術語不限于表示實際使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時的方向,不應通過這些術語限定解釋請求項中記載的發(fā)明的技術范圍。

如圖2所示,第一蓋11在其上面的一側設有用于支承后述的切換桿70的半圓形的嵌合凹部12。另外,上述第一蓋11在位于上述嵌合凹部12的正下方的外側面上設有用于支承上述觸發(fā)器60的操作軸61的半圓形肋13,并且在側方突設有導向片14,以與上述嵌合凹部12鄰接。

如圖3所示,第二蓋15具有可與上述第一蓋11對接的正面形狀,在其上面的一側設有用于支承后述的切換桿70的半圓形的嵌合凹部16。另外,上述第二蓋15在位于上述嵌合凹部16的正下方的外側面設有用于支承上述觸發(fā)器60的操作軸61的半圓形肋17。

此外,上述第二蓋15的接合面中的、安裝后述的觸發(fā)器60的操作軸61及切換桿70的部分以外的接合面通過超聲波焊接或粘接劑與上述第一蓋11一體化。

如圖2所示,上述基體20具有從箱形狀起將一側的側面切下的形狀,在其上邊的一側設有用于定位切換桿70的定位用凹部21。另外,上述基體20在上述上邊的另一側設有鋸齒狀的點擊感用凹凸部22,并且,在上述定位用凹部21和上述點擊感用凹凸部22之間設有用于設置后述的共用中轉端子30及第一中轉端子31的設置用凹部23。而且,上述基體20在其下邊的底面排列設置有用于定位后述的可動觸點彈簧38a的定位凹部24和用于定位后述的可動觸點彈簧38b的定位凹部25。

另外,如圖2所示,上述基體20以使向上述設置用凹部23彎曲的共用中轉端子30和第一中轉端子31成為同一平面的方式設置。另外,上述共用中轉端子30經(jīng)由中轉可動觸點彈簧34可轉動地支承在插通該支承孔30a的中轉可動接觸片33。

而且,如圖3所示,上述基體20在其嵌合孔26組裝有具備中轉固定觸點32a的第二中轉端子32。因此,設于上述中轉可動接觸片33的一端部的中轉可動觸點33a與鉚接固定在上述第二中轉端子32的中轉固定觸點32a可接觸分離而對置。

進而,上述基體20在其下邊的背面?zhèn)染哂信_階的嵌合孔27插入具有臺階的永久磁鐵28。在上述嵌合孔27及永久磁鐵28設置臺階是為了防止誤插入。

另外,如圖2所述,上述基體20在其下邊將固定觸點端子35及可動觸點端子36從側方分別壓入固定。特別是,如圖6所示,上述固定觸點端子35中,鉚接固定有一對開關用、通電用固定觸點35a、35b的水平端部35c被懸臂支承于上述基體20,未埋設于上述基體20。

因此,即使在開關用固定觸點35a和開關用可動觸點37a之間產生電弧,也不易從形成基體20的樹脂產生微粉末并飛散到周圍環(huán)境氣體中。其結果,不僅內部空間的絕緣電阻不會降低,而且在觸點表面不會附著樹脂的微粉末,因此,開關用固定觸點35a接近開關用可動觸點37a時不易產生電弧,具有觸點壽命延長的優(yōu)點。

另一方面,上述可動觸點端子36在其上端部并設有支承孔36a及支承孔36b。進而,在上述支承孔36a插入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且經(jīng)由可動觸點彈簧38a可轉動地支承。另一方面,在上述支承孔36b插入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9,且經(jīng)由可動觸點彈簧38b可轉動地支承(圖5)。因此,在上述開關用、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7、39分別設置的開關用、通電用可動觸點37a、39a與設于上述固定觸點端子35的開關用、通電用固定觸點35a、35b分別可接觸分離而對置。

如圖2所示,上述柱塞40具有可在上述基體20內滑動移動的外形形狀,且具備貫通側方的貫通孔41,并且在其一外側面排列設置有一對導向槽42a、42b。成為如下構造,即,向上述貫通孔41插入復位彈簧43,并且在一對上述導向槽42a、42b中分別可壓入固定滑動件44、45。因此,上述柱塞40經(jīng)由復位彈簧43可沿軸心方向往返移動地收納于上述基體20內。

另外,如圖3所示,上述柱塞40在其底面并設有具備錐形面的操作部46、操作部47。

如圖2所示,上述印刷基板50具有可覆蓋上述基體20的開口部的正面形狀,在其內向面印刷有未圖示的滑動電阻體,且安裝有電阻等電子零件,并且在其下端部安裝有插座51。而且,通過將上述印刷基板50嵌入組裝于收納有上述柱塞40的基體20,并將上述共用中轉端子30、第一中轉端子31等電連接,可以與上述基體20一體化。而且,通過使上述柱塞40滑動移動,安裝于上述柱塞40的一對上述滑動件44、45沿著上述印刷基板50的滑動電阻體滑動,使電阻值變化。

如圖2所示,上述觸發(fā)器60具備向側方突出的操作軸61,利用螺旋環(huán)63使插入上述操作軸61的波紋狀筒體62的一端部止脫。另外,上述觸發(fā)器60通過使從上述波紋狀筒體62突出的上述操作軸61的前端部從上述柱塞40的卡合孔40a(圖3)滑動卡合,可以與上述柱塞40一體化。

此外,插通上述操作軸61的波紋狀筒體62通過將其另一端部與上述第一、第二蓋11、15的半圓形肋13、17卡合,而成為防水構造。

如圖2所示,切換桿70在其一端部經(jīng)由螺旋彈簧71組裝鋼球72,以使鋼球72向外方施力,并且,如圖3所示,在其一端側的下面經(jīng)由螺旋彈簧(未圖示)組裝有截面門型的轉動接觸片74。另外,上述切換桿70在位于其中間的凸緣部75的正下方以同一軸心上的方式突設有轉動軸部76。而且,可以將上述轉動軸部76定位于上述基體20的上述定位用凹部21,并且經(jīng)由密封圈77利用上述第一、第二蓋11、15的半圓形的嵌合凹部12、16可轉動地支承上述凸緣部75。因此,當上述切換桿70以上述轉動軸部76為支點轉動時,上述轉動接觸片74(圖3)轉動,且上述轉動接觸片74的兩端部僅與共用中轉端子30接觸,或與上述共用中轉端子30和第一中轉端子31接觸。其結果,可以切換上述印刷基板50的電路,或者,使未圖示的電動機的旋轉方向反向旋轉。

此外,被上述螺旋彈簧71施力的上述鋼球72與上述基體20的點擊感用凹凸部22卡合,因此,通過操作上述切換桿70,可得到點擊感。

作為組裝方法,首先,在上述基體20組裝上述共用中轉端子30、第一中轉端子31及鉚接固定有中轉固定觸點32a的第二中轉端子32。然后,在上述共用中轉端子30的支承孔30a經(jīng)由中轉可動觸點彈簧34可轉動地支承設有中轉可動觸點33a的中轉可動接觸片33。因此,上述中轉可動觸點33a可以與上述中轉固定觸點32a接觸分離而對置。

而且,在上述基體20組裝具備開關用、通電用固定觸點35a、35b的固定觸點端子35及可動觸點端子36。

進而,向上述可動觸點端子36的支承孔36a插通鉚接固定有開關用可動觸點37a的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上述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經(jīng)由將下端部定位于上述基體20的定位凹部24的可動觸點彈簧38,可轉動地支承于上述可動觸點端子36的支承孔36a。

同樣地,在上述可動觸點端子36的支承孔36b插通鉚接固定有通電用可動觸點39a的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9。上述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9經(jīng)由將下端部定位于上述基體20的定位凹部25的可動觸點彈簧38b可轉動地支承于上述可動觸點端子36的支承孔36b。

由此,上述開關用、通電用可動觸點37a、39a與上述開關用、通電用固定觸點35a、35b分別接觸分離而對置。

接著,向柱塞40的一對導向槽42a、42b中分別壓入固定滑動件44、45。另一方面,將觸發(fā)器60的操作軸61插入波紋狀筒體62并利用螺旋環(huán)63止脫,并且將從上述波紋狀筒體62突出的上述操作軸61的前端部與設于上述柱塞40的卡合孔40a從側方滑動卡合而一體化。進而,在將復位彈簧43插入上述貫通孔41的狀態(tài)下,可滑動移動地收納于上述基體20。而且,在上述基體20的開口部嵌合組裝安裝有插座51的印刷基板50后,將共用中轉端子30、第一中轉端子31、第二中轉端子32及固定觸點端子35、可動觸點端子36與上述印刷基板50電連接。

另一方面,切換桿70在其凸緣部75安裝密封圈77,另一方面,經(jīng)由未圖示的夾具在其一端部組裝螺旋彈簧71及鋼球72,并且在其一端側的下面組裝螺旋彈簧、轉動接觸片74(圖3)。而且,將上述切換桿70的轉動軸部76可轉動地定位于上述基體20的定位用凹部21。進而,從上述基體20的兩側組裝第一、第二蓋11、15,使上述切換桿70止脫。接著,將密封圈77的開口緣部與第一、第二蓋11、15的半圓形肋13、17嵌合。最后,通過超聲波焊接或粘接劑將上述第一、第二蓋11、15接合而一體化,由此,組裝作業(yè)完成。

接著,說明觸發(fā)開關的操作方法。

切換桿70處于中立位置時,通過切換桿70的一端部與觸發(fā)器60的中央突部60a(圖2)抵接,由此,不會扳動觸發(fā)器60,可防止錯誤操作。

而且,通過使上述切換桿70以上述凸緣部75為支點逆時針旋轉,轉動接觸片74的兩端僅與共用中轉端子30接觸。另外,在扳動上述觸發(fā)器60之前,滑動件44、45以最大電阻值與印刷基板50的滑動電阻體(未圖示)接觸。進而,中轉可動接觸片33通過中轉可動觸點彈簧34的彈力施力,但將位置限制于柱塞40的臺階部40b(圖2),因此,中轉可動觸點33a離開中轉固定觸點32a。

另一方面,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被可動觸點彈簧38(圖6)施力,但被由復位彈簧43施力的柱塞40的操作部46限制位置,開關用可動觸點37a可以與開關用固定觸點35a接觸分離而對置。

同樣地,可轉動地被支承的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9被可動觸點彈簧38b(圖5)施力,但被在柱塞40的操作部47限制位置,通電用可動觸點39a與通電用固定觸點35b接觸分離而對置。

首先,當作業(yè)者扳動觸發(fā)器60時,與其操作軸61卡合的柱塞40滑動移動。因此,組裝于上述柱塞40的滑動件44、45在印刷基板50上滑動,且隨著上述滑動件44、45滑動,電阻值變小,流動的電流增加,未圖示的動作燈等點亮。

進而,當扳動觸發(fā)器60時,上述柱塞40的臺階部40b(圖2)形成的對中轉可動接觸片33的位置限制消失,中轉可動接觸片33通過中轉可動觸點彈簧34的彈力而轉動。因此,中轉可動觸點33a與中轉固定觸點32a接觸,且在上述印刷基板50上流過額定電流。幾乎與其同時,上述柱塞40的操作部46對于上述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的位置限制被解除。因此,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通過可動觸點彈簧38的彈力而轉動,開關用可動觸點37a與開關用固定觸點35a接觸(參照圖7、圖8)。

即使在開關用可動觸點37a接近開關用固定觸點35a時產生電弧,鉚接固定有一對開關用、通電用固定觸點35a、35b的水平端部35c被上述基體20懸臂支承,未埋設于上述基體20。因此,不易從形成基體20的樹脂產生微粉末且不易向周圍環(huán)境氣體中飛散,因此,不僅內部空間的絕緣電阻不會降低,而且在觸點表面也不會附著樹脂的微粉末。其結果,開關用固定觸點35a接近開關用可動觸點37a時的電弧不易產生,具有觸點壽命延長的優(yōu)點。

進而,當扳動觸發(fā)器60時,操作軸61被推入基體20的里側,柱塞40的操作部47進行的位置限制被解除。因此,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9通過可動觸點彈簧38的彈力而轉動,通電用可動觸點39a與通電用固定觸點35b接觸(圖8),并且滑動電阻值成為零附近。其結果,在上述滑動件44、45流過最大電流,從接收電阻值的變化的工具側的微型計算機(未圖示)輸出信號,上述電動機的轉速成為最大。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采用了通過可動觸點彈簧38a、38b的彈力對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9分別施力,且確保接觸壓力的所謂的打擊型可動接觸片。因此,存在不會在觸點接觸的時刻產生偏離且開關特性沒有差異的優(yōu)點。

接著,當作業(yè)者緩和扳動觸發(fā)器60的力時,通過復位彈簧43的彈力,柱塞40被壓回,滑動件44、45在印刷基板50上向反方向滑動。而且,柱塞40的操作部47抵抗可動觸點彈簧38b的彈力使通電用可動接觸片39向上述的反方向轉動,因此,通電用可動觸點39a離開通電用固定觸點35b。之后,上述柱塞40的操作部46抵抗可動觸點彈簧38a的彈力使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向上述的反方向轉動,因此,開關用可動觸點37a離開開關用固定觸點35a。進而,中轉可動接觸片33利用柱塞40的臺階部40b抵抗中轉可動觸點彈簧34的彈力而轉動,中轉可動觸點33a離開中轉固定觸點32a后,滑動件44、45回復至最初的位置。

此外,如圖9所示,在從開關用可動觸點37a與開關用固定觸點35a的接觸表面區(qū)域35d接觸的狀態(tài),如圖10所示,上述開關用可動觸點37a從開關用固定觸點35a離開的情況下,電弧a1產生在最初離開的表面區(qū)域、即上述開關用固定觸點35a的接觸表面區(qū)域35d和上述開關用可動觸點37a的接觸表面區(qū)域37b之間。之后,上述永久磁鐵28的磁力b使開關用固定觸點35a和開關用可動觸點37a之間產生的電弧a1向所希望的方向伸長。

即,通過上述永久磁鐵28的磁力b,使開關用可動觸點37a的接觸表面區(qū)域37b和開關用固定觸點35a的接觸表面區(qū)域35d之間產生的電弧a1向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7c及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5e移動。因此,即使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5e、37c因移動的電弧a2而部分地燒壞,開關用可動觸點37a的接觸表面區(qū)域37b及開關用固定觸點35a的接觸表面區(qū)域35d也不會燒壞。其結果,電阻不會增大,不易發(fā)熱,得到觸點壽命長的觸點機構。

另外,當使上述切換桿70以凸緣部75為中心從中立位置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鋼球72越過點擊感用凹凸部22,轉動接觸片74的兩端部與共用中轉端子30和第一中轉端子31接觸。因此,與上述同樣地,當扳動觸發(fā)器60時,上述電動機向逆方向旋轉。

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不限于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也可以是圖11所示的第二實施方式。

即,第二實施方式的開關用固定觸點35a及開關用可動觸點37a的相對面均為方形。而且,上述開關用固定觸點35a在其相對面的單側緣部設置有接觸表面區(qū)域35d,另一方面,在該相對面的剩余的單側緣部設置有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5e。而且,在上述接觸表面區(qū)域35d和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5e之間具有臺階,并且,通過錐形面35f連接。

同樣地,上述開關用可動觸點37a在其相對面的單側緣部設置有接觸表面區(qū)域37b,另一方面,在其相對面的剩余的單側緣部設置有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7c。而且,在上述接觸表面區(qū)域37b和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7c之間存在臺階,并且,由錐形面37d連接。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因為在接觸表面區(qū)域35d和非接觸表面區(qū)域35e之間存在臺階,并且由錐形面35f連接,所以具有產生的電弧容易移動,且容易消失的優(yōu)點。

此外,本發(fā)明的上述開關用固定觸點35a及開關用可動觸點37a的錐形面可以是由平面構成的錐形面,另外,也可以是由截面凸形狀的彎曲面或截面凹形狀的彎曲面構成的錐形面。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可動接觸片轉動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沿著與固定觸點的表面交叉的相對方向使可動觸點平行移動的可動接觸片。

實施例

(實施例1)

將第一實施方式的觸發(fā)開關作為試樣。然后,在流通42v、130a的電流,利用永久磁鐵28的磁力使開關用可動觸點37a與開關用固定觸點35a接觸時產生的電弧向不易碰到樹脂成形品的方向伸長的情況下,測定觸點關閉時的電弧的產生次數(shù)及電弧持續(xù)時間。將測定結果在圖12的圖表中用帶陰影的棒線表示。

此外,實施例1中,觸點關閉時的電弧不易碰到樹脂成形品的方向是指產生的觸點關閉時的電弧沿著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且朝向上述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的轉動支點伸長的方向。

(比較例1)

除使產生的觸點關閉時的電弧向碰到樹脂成形品的方向伸長這一點之外,其它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的條件測定觸點關閉時的電弧的產生次數(shù)及電弧持續(xù)時間。將測定結果在圖12的圖表中用白底的棒線表示。

此外,在比較例1中,產生的觸點關閉時的電弧碰到樹脂成形品的方向是指與開關用可動接觸片37的軸心正交,且朝向基體20的側壁伸長的方向。

如由圖12可知的那樣,根據(jù)觸點關閉時的電弧持續(xù)時間0.00、即不產生電弧的次數(shù)可知,與比較例1相比,實施例1觸點關閉時不易產生電弧。

另外,實施例1中,未產生觸點關閉時的電弧持續(xù)時間0.40以上的電弧,與之相對,比較例1中,產生觸點關閉時的電弧持續(xù)時間0.80的電弧。

根據(jù)以上的結果可知,與比較例1相比,實施例1觸點關閉時不易產生觸點熔敷。

(實施例2)

將第一實施方式的觸發(fā)開關作為試樣。而且,通過將流通42v、130a的電流,利用永久磁鐵28的磁力使開關用可動觸點37a與開關用固定觸點35a接觸時產生的觸點關閉時的電弧向不易碰到樹脂成形品的方向伸長,對開關100次后的觸點表面進行照片拍攝。將開關用固定觸點的拍攝結果示于圖13、圖14,將開關用可動觸點的拍攝結果示于圖15、圖16。

(比較例2)

除使產生的觸點關閉時的電弧向碰到樹脂成形品的方向伸長這一點外,其它以與上述實施例2相同的條件進行實驗,之后對觸點表面進行照片拍攝。將開關用固定觸點的拍攝結果示于圖17、圖18,將開關用可動觸點的拍攝結果示于圖19、圖20。

如果將表示實施例2的圖13~圖16、和表示比較例2的圖17~圖20進行比較,則可知,與比較例2的觸點表面相比,實施例2的觸點表面美觀。

進而可知,與比較例2相比,實施例2的碳或玻璃纖維的附著極少。

因此,可知,與比較例2相比,實施例2的樹脂等微粉末的飛散、附著少,并且,在周圍環(huán)境氣體中樹脂等微粉末浮游引起的空氣的絕緣劣化少,因此,在觸點關閉時不易產生電弧。

此外,圖13~圖20中表述為“光譜1”~“光譜6”,但上述表述不過是表示進行光學成分分析的位置。

(實施例3)

將第一實施方式的觸發(fā)開關作為試樣。而且,流通42v、130a的電流,測定直至產生觸點熔敷為止的開關次數(shù)。

(比較例3)

將以使相對面面接觸為前提的已有的觸發(fā)開關作為比較例3的試樣,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條件測定直至產生觸點熔敷為止的開關次數(shù)。

將實施例3和比較例3的開關次數(shù)進行比較,實施例3的開關次數(shù)為比較例3的開關次數(shù)的4倍左右。因為比較例3的開關次數(shù)為能夠符合安全規(guī)格的開關次數(shù),所以根據(jù)實施例3,安全性更進一步得以改善。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的觸點機構不限于上述觸發(fā)開關,當然也可以適用于其它開關。

符號說明

10殼體

11第一蓋

15第二蓋

20基體

22點擊感用凹凸部

24定位凹部

25定位凹部

28永久磁鐵

30共用中轉端子

30a支承孔

31第一中轉端子

32第二中轉端子

32a中轉固定觸點

33中轉可動接觸片

33a中轉可動觸點

34中轉可動觸點彈簧

35固定觸點端子

35a開關用固定觸點

35b通電用固定觸點

35c水平端部

35d接觸表面區(qū)域

35e非接觸表面區(qū)域

36可動觸點端子

36a支承孔

36b支承孔

37開關用可動接觸片

37a開關用可動觸點

37b接觸表面區(qū)域

37c非接觸表面區(qū)域

38a可動觸點彈簧

38b可動觸點彈簧

39通電用可動接觸片

39a通電用可動觸點

40柱塞

40a卡合孔

40b臺階部

41貫通孔

43復位彈簧

44滑動件

45滑動件

46操作部

47操作部

50印刷基板

51插座

60觸發(fā)器

61操作軸

70切換桿

75凸緣部

76轉動軸部

77密封圈

a1、a2電弧

b磁力

當前第1頁1 2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