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毛片免费看,老师老少妇黄色网站,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伊人黄片子

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31531閱讀:577來源:國知局
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涂裝用液下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



背景技術:

液下泵由于泵水力運轉部浸泡在液體之下,啟動過程中無需灌泵,可以根據用戶使用特點隨時開停,使用方便。液下泵由于結構限制,針對液下深度大于1米的均采用中間導軸承形式,中間導軸承需要從泵出口引一沖洗管對導軸承自潤滑。

傳統(tǒng)涂裝行業(yè)用液下泵是用于對所輸送介質進行循環(huán)和壓力提升的作用,在工作中是連續(xù)運行的形式。液下泵在使用前需加介質至泵所需的啟動液位,在啟動泵后由于泵對介質的抽送作用,導致池中的液位下降,當液位下降至一定高度后由于輸送出去的液體和回流的液體流量相等,則池中液位維持穩(wěn)定不變,此液位為正常工作液位。當正常工作液位處于中間導軸承以下后,則中間導軸承需要利用泵出口的沖洗管進行自潤滑。但是,由于涂裝行業(yè)輸送的均為粘性,且?guī)в猩倭款w粒的介質,此種介質容易堵塞中間導軸承的沖洗管。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涂裝用液下泵,經常會由于導軸承的沖洗管堵塞而導致導軸承磨損的故障現象的發(fā)生。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既能解決傳統(tǒng)涂裝用液下泵由于導軸承缺液而產生的磨損問題,又能解決池中底部液體連續(xù)循環(huán)的問題。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其包括水力運轉部,水力運轉部上連接有泵軸,泵軸連接至驅動部,水力運轉部上覆蓋有第一殼體,第一殼體的頂部安裝有蓋體,蓋體上開設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孔沿具有環(huán)狀凸起部,泵軸插入環(huán)狀凸起部內并連接水力運轉部,泵軸的外壁與環(huán)狀凸起部的內壁之間設置有導軸承;

第一殼體的底部連接有第一管體,第一管體為吸液管,第一管體相對泵軸而位于水力運轉部的另一端,第一管體沿著泵軸的軸向向外延伸;

第一殼體上還連接有第二管體,第二管體垂直于第一管體布置,第二管體為出液管。

進一步地,上述第一管體的自由端設置有過濾網。

進一步地,上述泵軸上套裝有第三管體,第三管體的一端連接蓋體、第三管體的相對的另一端連接驅動部,第三管體的側壁上開設有第二通孔。

進一步地,上述驅動部通過聯(lián)軸部連接泵軸。

進一步地,上述聯(lián)軸部具有第二殼體,第二殼體套裝于泵軸上,第二殼體的內壁上具有環(huán)狀凸邊,環(huán)狀凸邊與泵軸之間設置有第二軸套和滾動軸承,第二軸套套裝于泵軸上,滾動軸承套裝于第二軸套上,泵軸的端部連接有聯(lián)軸器,聯(lián)軸器連接驅動部。

進一步地,上述環(huán)狀凸邊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板體,第一板體的中部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橫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第一凹槽的底部設置有環(huán)狀凸筋,泵軸穿過第一凹槽的底部并通過環(huán)狀凸筋,泵軸和環(huán)狀凸筋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圈。

進一步地,上述聯(lián)軸器外罩設有罩體,罩體的表面設置有多個陣列排布的第三通孔,多個第三通孔所形成的第三通孔組的外輪廓線呈倒置的等腰梯形。

進一步地,上述泵軸上還套裝有第二板體,第二板體上開設有第二凹槽,泵軸穿過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壁和泵軸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圈。

進一步地,上述第二管體為彎管。

進一步地,上述第一殼體的側面開設有喇叭狀口部,第二管體的端部連接喇叭狀口部。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針對涂裝行業(yè)泵使用特點及啟動特性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具體為取消了傳統(tǒng)涂裝用液下泵所使用的中間導軸承,在第一殼體的底部(即泵的進口位置)連接入作為吸液管的第一管體,啟動液位與傳統(tǒng)液下泵相同,當泵處于正常工作液位時,水力運轉部及其殼體等部件高于正常液位,但由于泵進口安裝有第一管體,此時泵處于工作狀態(tài),由于入口介質的連續(xù)抽送,入口管路系統(tǒng)的密閉性,輸送的介質仍然會持續(xù)的被輸送出去;雖然此時水力運轉部(具體可以為葉輪等帶動水運轉的已知部件)處于正常液位之上,但依然能將池中介質輸送出去;并且使得水力運轉部的背部處于微正壓狀態(tài),因而會有少量介質從水力運轉部的背部流入蓋體內部的導軸承中,實現導軸承的自潤滑;從而使得本發(fā)明相較于現有技術既能解決傳統(tǒng)涂裝用液下泵由于導軸承缺液而產生的磨損問題,又能解決池中底部液體連續(xù)循環(huán)的問題。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下文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yōu)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的驅動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的水力運轉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實施例一:

參見圖1至圖4,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其內首先設置了水力運轉部1,該水力運轉部1具體可以為葉輪等帶動水運轉的已知部件,水力運轉部1上連接有泵軸11,泵軸11連接至驅動部12,該驅動部12具體可以為電機等驅動泵軸旋轉的驅動部件,水力運轉部1上覆蓋有第一殼體13,第一殼體13的頂部安裝有蓋體131,蓋體131上開設有第一通孔132,第一通孔132的孔沿具有環(huán)狀凸起部133,泵軸11插入環(huán)狀凸起部133內并連接水力運轉部1,泵軸11的外壁與環(huán)狀凸起部133的內壁之間設置有導軸承134,用以支撐泵軸及軸系的擺動;同時,第一殼體13的底部(即泵或者說第一殼體的進口位置)連接有第一管體2,第一管體2為吸液管,第一管體2相對泵軸11而位于水力運轉部1的另一端,第一管體2沿著泵軸11的軸向向外延伸;同時,第一殼體13上(具體說來為相對于第一管體的進口位置的出口位置)還連接有第二管體3,第二管體3垂直于第一管體2布置,第二管體3為出液管。

上述實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針對涂裝行業(yè)泵使用特點及啟動特性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具體為取消了傳統(tǒng)涂裝用液下泵所使用的中間導軸承,在第一殼體的進口位置連接入作為吸液管的第一管體,啟動液位與傳統(tǒng)液下泵相同,當泵處于正常工作液位時,水力運轉部及其殼體等部件高于正常液位,但由于泵進口安裝有第一管體,此時泵處于工作狀態(tài),由于入口介質的連續(xù)抽送,入口管路系統(tǒng)的密閉性,輸送的介質仍然會持續(xù)的被輸送出去;雖然此時水力運轉部處于正常液位之上,但依然能將池中介質輸送出去;并且使得水力運轉部的背部處于微正壓狀態(tài),因而會有少量介質從水力運轉部的背部流入蓋體內部的導軸承中,實現導軸承的自潤滑;從而使得本發(fā)明相較于現有技術既能解決傳統(tǒng)涂裝用液下泵由于導軸承缺液而產生的磨損問題,又能解決池中底部液體連續(xù)循環(huán)的問題。

實施例二:

參見圖1及圖4,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為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一管體2的自由端設置有過濾網21,該過濾網21具體可以為表面具有多個過濾孔211的殼體,該殼體具體可以為金屬殼體,通過該過濾網21的作用,可以實現對進入第一管體內介質的第一道過濾作用。

實施例三:

參見圖1至圖4,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三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為改進的技術方案:泵軸11上套裝有第三管體111,第三管體111的一端連接蓋體131、第三管體111的相對的另一端連接驅動部12,第三管體111的側壁上開設有第二通孔112。通過該第三管體的加入,使得泵軸處形成更佳的支撐作用。

實施例四:

參見圖1至圖2,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四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為改進的技術方案:驅動部12(即電機)通過聯(lián)軸部14連接泵軸11。泵軸通過聯(lián)軸部與電機連接,通過聯(lián)軸部將電機的扭矩傳遞給泵軸,泵軸與水力運轉部具體可以通過鍵連接,并通過泵軸將電機的扭矩傳遞給水力運轉部,從而實現水力運轉部對介質的做功。

其中,進一步地,繼續(xù)參見圖1至圖2,聯(lián)軸部14具有第二殼體141,第二殼體141套裝于泵軸11上,第二殼體141的內壁上具有環(huán)狀凸邊142,環(huán)狀凸邊142與泵軸11之間設置有第二軸套143和滾動軸承144,第二軸套143套裝于泵軸11上,滾動軸承144套裝于第二軸套143上,泵軸11的端部連接有聯(lián)軸器145,聯(lián)軸器145連接驅動部12。通過該改進的方案,滾動軸承安裝于第二軸套(即軸承套)上,并可以具體通過圓螺母與泵軸固定,滾動軸承用于固定泵軸,同時支撐軸系安全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

實施例五:

參見圖1至圖2,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五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為改進的技術方案:環(huán)狀凸邊142的底部設置有第一板體146,第一板體146的中部形成第一凹槽147,第一凹槽147的橫截面呈倒置的梯形,第一凹槽147的底部設置有環(huán)狀凸筋148,泵軸11穿過第一凹槽147的底部并通過環(huán)狀凸筋148,泵軸11和環(huán)狀凸筋147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圈149。通過該改進的方案,利用第一板體特殊的形狀構造,在泵軸旋轉時,可以迅速地在第一凹槽內形成漩渦氣流,從而可以持續(xù)地加速泵軸的旋轉,使得泵的輸出效率可以更高。另外,利用上述技術手段,還可以持續(xù)地對滾動軸承進行氣體冷卻,從而提高滾動軸承的使用壽命。

實施例六:

參見圖1至圖2,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六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為改進的技術方案:聯(lián)軸器145外罩設有罩體15,罩體15的表面設置有多個陣列排布的第三通孔151,多個第三通孔151所形成的第三通孔組的外輪廓線152呈倒置的等腰梯形。通過該改進的方案,利用特殊構造的罩體的作用,使得泵軸旋轉時,聯(lián)軸器表面所產生的熱量可以快速地通過第三通孔向外散出,同時利用第三通孔組的外輪廓構造使得氣流可以形成向聯(lián)軸器兩側的快速且對稱地導流作用,使得聯(lián)軸器表面的熱量接觸空氣預冷后可以快速地循環(huán)到聯(lián)軸器表面實現快速的散熱。

實施例七:

參見圖1至圖2,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七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為改進的技術方案:泵軸11上還套裝有第二板體16,第二板體16上開設有第二凹槽161,泵軸11穿過第二凹槽161,第二凹槽161的槽壁和泵軸11之間設置有第二密封圈162。第二密封圈安裝于第二板體內部,用以密封輸送介質。

其中,進一步地,繼續(xù)參見圖1至圖2,安裝板163連接于第二板體16的一側,用于與用戶基礎對接,實現固定整體機組的作用。

實施例八:

參見圖1及圖3,圖中示出了本發(fā)明實施例八提供的一種輸送顆粒及粘度介質的涂裝用液下泵,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進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為改進的技術方案:第二管體3為彎管。

其中,進一步地,繼續(xù)參見圖1及圖3,第一殼體13的側面開設有喇叭狀口部135,第二管體3的端部通過法蘭等組件連接喇叭狀口部135。通過該改進的方案,利用喇叭狀口部的特殊構造,使得介質可以從此處實現快速的出液,并且有效地防止介質向后的回沖現象。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