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毛片免费看,老师老少妇黄色网站,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伊人黄片子

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481366閱讀:25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模內(In-mold)注塑成型用模具及注塑成型方法,具體地說涉及用于制造形狀較復雜的模內成型產品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及注塑成型方法。
背景技術
模內注塑是指在模具內插入膜片后注塑成型的方法,是適用于只有在薄膜狀的膜片上事先制作的印刷層才能在注塑成型過程中轉塑到三維形狀的注塑成型產品上的注塑方法。在印刷層適用于注塑物的方面,與一般注塑存在區(qū)別。在可大量生產質量穩(wěn)定的產品方面,優(yōu)于一般的注塑后印刷的工藝。模內膜片適用于在基礎膜片上實施照相凹版印刷方式。在注塑時通過熱和壓力將印刷層轉塑到注塑物上。因此,其中一個特征是將涂敷和印刷可以在一次注塑過程中實施。由于將照相凹版印刷膜片連續(xù)供給模具內,故與普通注塑模具的結構差異很大。由于使用一卷膜片,要將模具制造成具有可傳送膜片的結構,因此,具有與普通模具的上下型芯(core)不同的結構。在通過模內注塑形成移動電話或各種電子產品等的外殼時,在注塑的同時可進行形成特征花紋等表面處理,以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外觀美感。最近,除產品的性能外,產品的外觀也成為消費者的重要選擇因素。所以提高產品外觀美感的模內注塑成型技術非常重要。這樣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的例子如圖1所示。
圖2和圖3顯示了現(xiàn)有技術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的模內注塑成型過程。參照圖2和圖3,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10a包括用于形成模具的固定例模型12a和活動側模型14a、將膜片80a供給固定側模型12a和活動側模型14a的模腔30a內的供給輥20a和卷取輥40a、用于引導膜片80a的輸送的第一和第二導向輥50a,60a。在固定側模型12a的與活動側模型14a相對的面上挖出要成型的形狀后,得到用于形成模腔的模腔槽13a。模腔槽13a具有比較復雜的形狀,以模腔槽13a為中間的兩側分界面(parting)121a,122a高度不同。模腔槽13a的外側具有多個連接通路100a,用于連接后述的抽吸泵90a。在活動側模型14a的與固定側模型12a相對的面上,在與固定側模型12a的模腔槽13a對應的位置具有比模腔槽13a深度小的型芯突出部分15a。當固定側模型12a和活動側模型14a相互接觸時,形成模腔30a,使固定側模型12a的模腔槽13a和活動側模型14a的型芯突出部分15a之間的空間形成為所需形狀。活動側模型14a具有注入口16a,所述注入口一側末端與模腔30a連接。
參照圖2和圖3,說明利用該現(xiàn)有技術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進行模內注塑成型的過程。首先,如圖2所示,為了將經過模腔槽13a上方的膜片80a緊密接合在模腔槽13a內側,驅動抽吸泵90a。通過連接通路100a將固定側模型12a上面的空氣抽吸。因此,經過模腔槽13a上方的膜片80a就會進入模腔槽13a內側。但是,由于模腔槽13a的復雜形狀和以模腔槽13a為中央的兩側分界面121a,122a的高度差異,存在不能如圖2所示那樣使膜片80a緊密接合的情況。在此狀態(tài)下,如圖3所示,在將活動側模型14a移動至固定側模型12a,與固定側模型12a接合后,通過注入口16a注入樹脂110a。此時如圖3所示,在模腔30a內膜片80a不能緊密連接在模腔槽13a的底面,容易產生皺紋。如果在膜片上產生皺紋,就會對轉塑的印刷層產生影響。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在制造復雜形狀的產品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制造缺陷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
本發(fā)明的另外目的是提供用于制造兩側高度有差異的產品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
本發(fā)明提供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包括固定側模型;活動側模型,它可移動以接近或遠離所述固定側模型,并可與所述固定側模型結合而形成用于注塑成型的模腔;膜片供給裝置,用于將膜片提供至所述固定側模型和活動側模型之間;抽吸裝置,用于抽吸所述膜片和固定側模型之間的空氣;加壓裝置,用于將所述膜片按壓后緊密接合在所述固定側模型上。
所述加壓裝置包括移動按壓部件,設置在所述活動側模型上,用于將膜片向所述固定側模型按壓;彈性部件,用于將所述移動按壓部件推向所述固定側模型。
所述移動按壓部件按壓的位置是從所述模腔起比用于抽吸所述膜片和固定側模型之間空氣的開口部分更遠的位置。
所述移動按壓部件具有與所述膜片接觸的柔軟材料形成的接觸部件。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模內注塑成型方法,包括將固定側模型和與所述固定側模型一側接合后形成模腔的活動側模型分開;在相互分開的所述固定側模型和活動側模型之間放置具有印刷層的膜片;在固定側模型抽吸空氣使所述膜片移動至固定側模型;利用加壓裝置將所述膜片按壓以推向所述固定側模型側;以及在所述模腔內注入樹脂。
在上述模內注塑成型方法中的所述按壓步驟中,所述加壓裝置安裝在活動側模型上,將所述活動側模型移動至所述固定側模型,并將所述膜片按壓推向所述固定側模型。


圖1表示現(xiàn)有技術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圖2和圖3表示利用現(xiàn)有技術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進行模內注塑成型的過程;圖4至圖7表示利用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進行模內注塑成型的過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明確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和特征。
參照圖4,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10包括固定側模型12、活動側模型14、抽吸泵90、和膜片供給裝置19。固定側模型12的一面(與所述固定側模型14相對置的面)具有挖成注塑成型形狀的模腔槽13。本實施例中的模腔槽13具有比較復雜的形狀,即從一側沿較緩的坡度向下挖掘到最深的位置131處,然后沿陡峭坡度向另一側形成一陡峭的斜面,再形成一較緩坡度的斜面。另外,本實施例中,以模腔槽13為中央的兩側分界面121,122的高度不同。但是本發(fā)明中模腔槽的形狀并不限于上述形狀。
在模腔槽13的外側具有與后述的抽吸泵90連接的多個連接通路100。連接通路100連接在固定側模型12的分界面上。雖然沒有詳細圖示,但是模腔槽13的一側還具有多個微細孔的通路,所述通路與抽吸泵相連。
膜片80設置在較接近固定側模型12分界面的上方。固定側模型12的分界面以模腔槽13為中央,其一側高,而另一側低,所以膜片更接近于高的一側分界面121上方,而在低的一側分界面122的上方時,膜片距分界面122的距離比距上述高的一側分界面121的距離要大。
參照圖4,在活動側模型14的一面(與固定側模型12相向的面)上,在與固定側模型12的模腔槽13對應的位置上具有比模腔槽13深度小的型芯突出部分15。型芯突出部分15的形狀大體上與模腔槽13的形狀相同。由此形成成型空洞即模腔(參照圖7的符號30),從而使固定側模型12的模腔槽13和活動側模型14的型芯突出部分15之間的空間形成所需形狀。在本實施例中,以型芯突出部分15為中央的活動側模型14的分界面141、142的高度不同。這是為了與以模腔槽13為中央的、高度不同的固定側模型12的兩側分界面121,122對應。活動側模型14具有其一側末端與模腔30連通的、由澆口(runner)形成的注入口16。通過注入口16的澆口將熱可塑性樹脂(圖7的110)供給模腔(圖7的30)?;顒觽饶P?4的分界面低的一側142型芯上設置后述的加壓裝置70。為此形成容納空間18,用于容納彈性部件72和移動部件74的頂部741。在容納空間18的入口一側具有比容納空間18窄的開口部分。后述的移動部件74的延長部分742經過所述開口部分。加壓裝置70優(yōu)選位于比固定側模型12的連接通路100更外側的位置。
參照圖4,加壓裝置70具有彈性部件72和移動部件74。彈性部件72由壓縮彈簧圈形成,可容納于活動側模型14的容納空間18中。彈性部件72始終將移動部件74推向分界面一側。移動部件74具有放置在容納空間18底部的頂部741和經過開口部分的延長部分742。頂部741與延長部分742相比更寬且容納于容納空間18中,并被比容納空間18窄的開口部分阻擋,以防止從移動部件74脫離。延長部分742從頂部741長長地延長,可經過開口部分和分界面后向外突出。在延長部分742的末端附著將與膜片80相接觸的接觸部件743。接觸部件743為柔軟材質,例如可使用尿烷、聚硅氧烷、其他橡膠和皮革等。使用柔軟接觸部件743時,其延長部分742的末端與膜片80相接觸的狀態(tài)下,可防止膜片撕開等損傷的可能性。延長部分742的末端位置優(yōu)選位于比與固定側模型12的分界面上設置的連接通路100的開口部分更外側的位置。
參照圖4,抽吸泵90與固定側模型12上的多個連接通路100連接。抽吸泵90通過連接通路100抽吸固定側模型12分界面處的空氣。
參照圖4,膜片供給裝置19具有供給輥20、卷取輥40、和第一導向輥50以及第二導向輥60。供給輥20和卷取輥40設置在模具11的兩側。在供給輥20上卷繞有供給模具11的膜片80。當旋轉卷取輥40時,膜片80就會輸送。第一和第二導向輥50,60設置在模具11的兩側。第一導向輥50以及第二導向輥60位于與固定側模型12相同距離的位置,設置成使膜片80與固定側模型12分界面高的一側121接近并從其表面上方通過。膜片80依次經過供給輥20、第一導向輥50、第二導向輥60、和卷取輥40而延伸。在第一導向輥50以及第二導向輥60之間延伸的膜片80經過固定側模型12和活動側模型14之間,并與固定側模型12的分界面中高的一側的表面接近。也就是固定側模型12的分界面中高的面121一側比低的面122一側更接近于膜片。
下面參照圖4至圖7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的模內注塑成型過程。首先,如圖4所示,將膜片80設置在固定側模型12和活動側模型14之間。此時,膜片80位于固定側模型12的分界面上面,與固定側模型12的高的一側面121很接近,而與另一側的低的一側面122有距離。圖4是活動側模型14與固定側模型12分開的狀態(tài),與膜片80分開較遠。加壓裝置70的移動部件74被彈性部件74推動,延長部分742就會突出到型芯外面,移動部件74的延長部分742末端也會與膜片80分開。
接著,如圖5所示,驅動抽吸泵,通過連接通路100抽吸固定側模型12分界面附近的空氣和模腔槽13的空氣。因此,經過模腔槽13上面的膜片80就會進入模腔槽13內。但是,由于模腔槽13的復雜形狀以及模腔槽13兩側的分界面(圖4的121,122)高度差異,如圖所示膜片不能很好地緊密接合在模腔槽13的底面上。
然后,如圖6所示,將活動側模型14移動到固定側模型12。參照圖6,隨著活動側模型14的移動,加壓裝置70的移動部件74的延長部分742末端就會與膜片80接近,并按壓膜片80,其結果所述膜片80就會與固定側模型12的分界面緊密連接。此時,由于柔軟材質的延長部分742末端的接觸部件743與膜片80連接,所以接觸部分的膜片80不會出現(xiàn)撕開等損傷。在此狀態(tài)下,通過連接通路100繼續(xù)抽吸空氣時,如圖3所示,經過模腔槽13及其周圍的膜片80就會緊密連接在模腔槽13的底面。當繼續(xù)移動所述活動側模型14時,移動按壓部件74就會推動彈性部件72而進入容納空間18內。
之后,如圖7所示,將活動側模型14進一步向固定側模型12移動,使相間隔膜片80與其下面的固定側模型12緊密接合。在模12,14相結合的狀態(tài)下,移動部件74的延長部分742末端被推至型芯的分界面高度。在此狀態(tài)下,通過注入口16將樹脂110注入到模腔30內。之后,將活動側模型14移動,分離膜腔30內形成的成型產品(沒有圖示)。此時,移動部件74被彈性部件72推動,回到圖4所示的原位置。這樣結束一次注塑后,將膜片移動指定距離,然后實施同上過程,繼續(xù)進行注塑作業(yè)。
如上所述,移動按壓部件74優(yōu)選設置在分界面中低的一側面或模腔槽的深度深或與形狀復雜的位置近的地方。另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加壓裝置只要能夠將膜片加壓在適當位置、且對與模具相接觸的狀態(tài)不產生影響即可。
根據本發(fā)明的組成,可達到上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目的。具體地說,利用加壓裝置,在膜片和固定側模型緊密接合的狀態(tài)下抽吸空氣,所以即使模腔槽的形狀復雜或模腔槽兩側的分界面高度不同,模腔槽的底面和膜片也會緊密連接,在模內注塑成型時不會產生皺紋,可生產高質量的模內成型產品,沒有不良的接合,可提高生產率。
雖然利用上述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目的和實質精神的條件下可進行各種修改或變更,這些修改和變更仍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包括固定側模型;活動側模型,它可移動以接近或遠離所述固定側模型,并與所述固定側模型結合而形成用于注塑成型的模腔;膜片供給裝置,用于將膜片提供至所述固定側模型和活動側模型之間;抽吸裝置,用于抽吸所述膜片和固定側模型之間的空氣;和加壓裝置,用于將所述膜片按壓后緊密接合在所述固定側模型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其中所述加壓裝置包括移動按壓部件,設置在所述活動側模型上,用于將膜片向所述固定側模型按壓;彈性部件,用于將所述移動按壓部件推向所述固定側模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其中所述移動按壓部件的按壓位置是距離所述模腔比用于抽吸所述膜片和固定側模型之間空氣的開口部分更遠的位置。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其中所述移動按壓部件具有與所述膜片接觸的、由柔軟材料形成的接觸部件。
5.一種模內注塑成型方法,包括分開固定側模型和活動側模型,所述活動側模型在與所述固定側模型結合后形成模腔;在相互分開的所述固定側模型和活動側模型之間放置具有印刷層的膜片;在所述固定側模型抽吸空氣,使所述膜片移動至所述固定側模型;利用加壓裝置按壓所述膜片,將所述膜片推向所述固定側模型;和將樹脂注入所述模腔。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模內注塑成型方法,其中所述加壓裝置安裝在活動側模型上,在所述按壓步驟中,將所述活動側模型移向所述固定側模型,并按壓所述膜片以將其推向所述固定側模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模內注塑成型用模具裝置(10)包括固定側模型(12);活動側模型(14),可移近或遠離所述固定側模型,并與所述固定側模型結合以形成用于注塑成型的模腔(30);膜片供給裝置(19),用于將膜片(80)提供至所述固定側模型和活動側模型之間;抽吸泵(90),用于抽吸所述膜片和固定側模型之間的空氣;加壓裝置(70),用于將所述膜片按壓后緊密接合在所述固定側模型上。所述加壓裝置包括移動按壓部件(742),設置在所述活動側模型上,用于將膜片向所述固定側模型按壓;彈性部件(72),用于將所述移動按壓部件推向所述固定側模型。
文檔編號B29C45/00GK1608825SQ20041008370
公開日2005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韓光浩 申請人:韓國鳳凰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