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及包含該機構的無心磨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軸加工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無心磨床中的傳送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無心磨床,是不需要采用工件的軸心而施行磨削的一類磨床。是由磨削砂輪,調整輪和工件支架三個機構構成,其中磨削砂輪實際擔任磨削的工作,調整輪控制工件的旋轉,并使工件發(fā)生進刀速度,至于工件支架乃在磨削時支撐工件。
[0003]為了適應現(xiàn)代化生產的自動化及高效率,采用無心磨床對軸進行加工時,基本都是采用自動化流水線的方式,其中對于軸的加工通常不是一步加工到位的,通常是經過粗磨之后再精磨,這里便需要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在軸的傳送過程中為了控制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之間對軸加工的節(jié)奏,需要將它們之間的距離設置的很長,從而使得相鄰間隔之間的軸隔離開來,防止粗磨加工和精磨加工之間的軸發(fā)生干涉疊加。
[0004]然而,這種設置方式,由于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之間的距離非常長,從而需要將傳送帶也相應的設置的很長,這樣不僅浪費了設備的布置,而且還非常廢場地,成本將被加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于控制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對軸加工節(jié)奏的傳送機構和包含該機構的無心磨床。
[0006]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包括至少一個傳送單元,所述傳送單元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兩端設有滾輪,所述滾輪由設于機架上的電機帶動,該滾輪上設有傳送帶,每兩個相鄰的傳送單元之間設有傳送連接件,該傳送連接件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的機架相固定,所述傳送連接件上設有與待傳送的軸形狀相匹配的傳送槽,且該傳送槽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的傳送帶相銜接。
[0007]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在相鄰的兩傳送單元之間設置傳送連接件,當在傳送帶上傳送第一個零件軸的時候,會從前一個傳送帶中將第一個零件軸傳送到傳送連接件中的傳送槽內,而傳送連接件由于沒有傳動機構,處于其內的第一個零件軸將會處于靜止狀態(tài),直到從前一個傳送帶中再次傳送第二個零件軸,第二個零件軸將會受到傳送帶的作用對第一個零件軸進行擠壓,使得第一個零件軸進行后一個傳送帶中進行到后續(xù)工位中;所以這種設置,可以使得前后工位的距離不用設置的很長就能實現(xiàn)中間零件的傳送的暫停,實現(xiàn)控制節(jié)奏的目的,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必須將傳送帶設置的很長的方式來達到此目的,從而實現(xiàn)了節(jié)約設備成本和場地成本的效果。
[000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傳送帶設有弧形內凹部,該弧形內凹部的半徑與待傳送的軸的半徑相匹配。
[0009]通過采用上述方案,當零件軸落入到傳送帶上時,可以被傳送帶上的弧形內凹部相包夾,使得零件軸在傳送帶上的狀態(tài)更加穩(wěn)定。
[0010]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傳送機構的末端設有收料部,所述傳送機構的末端傳送帶上設有傾斜向收料部的導向條。
[0011]通過采用上述方案,當零件軸傳送到末端的額時候,受到導向條的導向作用,自動的將零件軸導向到收料部內,實現(xiàn)自動收料的效果。
[0012]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收料部包括一傾斜向下的收料底板,該收料底板的一邊與傳送帶相對且設于傳送帶的靠下方,另外三邊設有高出收料底板的擋邊。
[0013]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在零件軸進入到收料部的時候,受到收料底板的傾斜導向作用進行有序的定向收料,不會出現(xiàn)胡亂堆放的問題,且通過擋邊,實現(xiàn)了防止零件軸滾出收料部的問題。
[0014]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一種無心磨床,包括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且于所述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之間設有如上所述的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
[0015]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將傳送帶設置在多個傳送單元上,且在相鄰的傳送單元之間設置傳送連接件,實現(xiàn)了不需要加長傳送帶就能實現(xiàn)控制零件軸的傳送節(jié)奏的效果,大大減少了設備成本和場地成本。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施例中的無心磨床的整體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施例中的收料部的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施例中的傳送帶的局部示意圖;
[0019]圖4為圖1中的M部放大圖。
[0020]圖中,A、取料機構;B1、粗磨機床;B2、精磨機床;C、傳送單元;D、收料部;E、零件軸;lc、傳送帶;llc、弧形內凹部;2c、電機;21c、轉子軸;22c、皮帶輪;3c、滾輪;4c、機架;5c、傳送連接件;51c、傳送槽;ld、收料底板;2d、擋邊;3d、導向條。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參照附圖1,為本實施例中的無心磨床的整體示意圖,包括有依次配合的取料機構A、傳送單元C和收料部D,其中在整個流水線中用到了粗磨機床BI和精磨機床B2通過兩次打磨對軸進行加工。
[0022]參照附圖3,所述傳送帶Ic設有弧形內凹部11c,該弧形內凹部Ilc的半徑與待傳送的軸的半徑相匹配,當零件軸E從取料機構A落入到傳送單元C的傳送帶Ic上之后,將會由傳送單依次傳送進行磨削作業(yè),在這傳送過程中,零件軸E可以被傳送帶Ic上的弧形內凹部Ilc相包夾,使得零件軸E在傳送帶Ic上的狀態(tài)更加穩(wěn)定。
[0023]參照附圖4,為相鄰的兩個傳送單元C之間的細節(jié)放大圖,采用傳送連接件5c進行對接,該傳送連接件5c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C的機架4c相固定,所述傳送連接件5c上設有與待傳送的軸形狀相匹配的傳送槽51c,且該傳送槽51c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C的傳送帶Ic相銜接;在相鄰的兩傳送單元C之間設置傳送連接件5c,當在傳送帶Ic上傳送第一個零件軸E的時候,會從前一個傳送帶Ic中將第一個零件軸E傳送到傳送連接件5c中的傳送槽51c內,而傳送連接件5c由于沒有傳動機構,處于其內的第一個零件軸E將會處于靜止狀態(tài),直到從前一個傳送帶Ic中再次傳送第二個零件軸E,第二個零件軸E將會受到傳送帶Ic的作用對第一個零件軸E進行擠壓,使得第一個零件軸E進行后一個傳送帶Ic中進行到后續(xù)工位中;所以這種設置,可以使得前后工位的距離不用設置的很長就能實現(xiàn)中間零件的傳送的暫停,實現(xiàn)控制節(jié)奏的目的,不同于現(xiàn)有技術必須將傳送帶Ic設置的很長的方式來達到此目的,從而實現(xiàn)了節(jié)約設備成本和場地成本的效果。
[0024]參照附圖2,為本實施例中的收料部D,可以看到滾輪3c由電機2c的轉子軸21c通過皮帶輪22c帶動,所述收料部D包括一傾斜向下的收料底板ld,該收料底板Id的一邊與傳送帶Ic相對且設于傳送帶Ic的靠下方,另外三邊設有高出收料底板Id的擋邊2d,當零件軸E傳送到末端的額時候,受到導向條3d的導向作用,自動的將零件軸E導向到收料部D內,并且受到收料底板Id的傾斜導向作用進行有序的定向收料,不會出現(xiàn)胡亂堆放的問題,且通過擋邊2d,實現(xiàn)了防止零件軸E滾出收料部D的問題。
[002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包括至少一個傳送單元,所述傳送單元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兩端設有滾輪,所述滾輪由設于機架上的電機帶動,該滾輪上設有傳送帶,其特征在于,每兩個相鄰的傳送單元之間設有傳送連接件,該傳送連接件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的機架相固定,所述傳送連接件上設有與待傳送的軸形狀相匹配的傳送槽,且該傳送槽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的傳送帶相銜接。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帶設有弧形內凹部,該弧形內凹部的半徑與待傳送的軸的半徑相匹配。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機構的末端設有收料部,所述傳送機構的末端傳送帶上設有傾斜向收料部的導向條。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料部包括一傾斜向下的收料底板,該收料底板的一邊與傳送帶相對且設于傳送帶的靠下方,另外三邊設有高出收料底板的擋邊。5.一種無心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于所述粗磨機床和精磨機床之間設有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軸類零件的傳送機構,包括至少一個傳送單元,所述傳送單元包括機架,所述機架的兩端設有滾輪,所述滾輪由設于機架上的電機帶動,該滾輪上設有傳送帶,每兩個相鄰的傳送單元之間設有傳送連接件,該傳送連接件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的機架相固定,所述傳送連接件上設有與待傳送的軸形狀相匹配的傳送槽,且該傳送槽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傳送單元的傳送帶相銜接,通過將傳送帶設置在多個傳送單元上,且在相鄰的傳送單元之間設置傳送連接件,實現(xiàn)了不需要加長傳送帶就能實現(xiàn)控制零件軸的傳送節(jié)奏的效果,大大減少了設備成本和場地成本。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包含上述傳送機構的無心磨床。
【IPC分類】B24B5/35, B24B27/00, B24B5/18, B24B41/00
【公開號】CN204913500
【申請?zhí)枴緾N201520724323
【發(fā)明人】周樹勛
【申請人】寧波艾德軸業(yè)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