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毛片免费看,老师老少妇黄色网站,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伊人黄片子

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967408閱讀:531來源:國知局
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用于移動設備充電。微控制器單元電路分別與移動電源管理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連接,無線充電控制電路與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連接,電芯與電源保護芯片U7連接,無線充電接收片貼置在充電寶殼體上,無線充電接收片接收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的磁力線信號。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具有無線充電雙重金屬異物檢測保護,即無論有無負載只要無線充電線圈上有金屬異物都會停機保護,防止異物被加熱。使用時不需要反復的插拔充電插頭,避免了充電器因為插拔頻繁而損害的情況的發(fā)生。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安全便捷,具有無線充電和有線充電靈活使用的功能。
【專利說明】
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用于移動設備充電。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在的移動充電設備(充電寶)可以直接給移動設備充電,且自身具有儲電單元的裝置。目前市場主要品類多功能性充電寶,基本都配置有標準的USB輸出,基本能滿足目前市場常見的移動設備,如手機、MP3、MP4、PDA、PSP、藍牙耳機、數(shù)碼相機等多種數(shù)碼產品充電。在日常生活、工作、休閑中,智能手機的耗電量相對較大,需要隨時補充電力,由于傳統(tǒng)的有線充電模式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反復的插拔充電插頭,容易造成接口損害,導致不能充電。現(xiàn)代社會擁有兩部手機人士逐漸增多,只能為一部手機進行充電的模式逐步無法滿足當今用戶的實際需求。充電中接打電話、辦公上網、休閑娛樂又會有安全隱患,因此,采用無線充電成為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發(fā)明內容】

[0003]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形狀及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采用無線充電方式為移動設備充電,并具備有線充電功能。
[0004]本實用新型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包括充電寶殼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充電寶殼體內的充電寶電路,所述充電寶電路包括移動電源管理電路、微控制器單元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電源保護芯片U7、電芯、外接電源USB接口 Jl、有線輸出端口 J2、無線充電接收片,所述移動電源管理電路分別與微控制器單元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電源保護芯片U7、電芯、外接電源USB接口 Jl、有線輸出端口 J2連接,所述微控制器單元電路分別與移動電源管理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連接,無線充電控制電路與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連接,所述電芯與電源保護芯片U7連接,所述無線充電接收片貼置在充電寶殼體上,無線充電接收片接收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的磁力線信號。
[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具有無線充電雙重金屬異物檢測保護,SP無論有無負載只要無線充電線圈上有金屬異物都會停機保護,防止異物被加熱。
[0006]本實用新型采用單橋路驅動三線圈電路,在節(jié)省成本的基礎上更加優(yōu)化了客戶體驗。
[0007]本實用新型將無線充電接收片連接到需要充電的電池上,使用時利用電磁感應原理與無線充電器本體的發(fā)射線圈靠近即6mm的距離,實現(xiàn)無線充電,在使用時不需要反復的插拔充電插頭,避免了充電器因為插拔頻繁而損害的情況的發(fā)生。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安全便捷,具有無線充電和有線充電靈活使用的功能。
[0008]當使用電芯給有線輸出和無線輸出同時供電時,優(yōu)先保證無線充電的正常進行。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連接框圖;
[0010]圖2為本實用新型無線充電管理模塊的電路圖;
[0011]圖3為本實用新型移動電源管理模塊的電路圖;
[0012]圖4為本實用新型微控制器單元模塊的電路圖;
[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無線發(fā)射單元的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包括充電寶殼體,還包括設置在充電寶殼體內的充電寶電路。
[0015]充電寶電路包括移動電源管理電路、微控制器單元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電源保護芯片U7、電芯、外接電源USB接口 Jl、有線輸出端口 J2、無線充電接收片。
[0016]移動電源管理電路分別與微控制器單元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電源保護芯片U7、電芯、外接電源USB接口 Jl、有線輸出端口 J2連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分別與移動電源管理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連接,無線充電控制電路與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連接,電芯與電源保護芯片U7連接,無線充電接收片貼置在充電寶殼體上,無線充電接收片接收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的磁力線信號。
[0017]移動電源部分電路控制流程,首先電源管理芯片U6通過檢出電芯的電壓,來分配無線充電和有線充電的電量模式,當電芯電量充足時,能保證給有線充電USB端口 Jl和有線輸出端口 J2進行供電;優(yōu)先保證無線充電正常進行。
[0018]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連接為:外接電源USB端口Jl的I針和5針之間并聯(lián)電容C27、電容C28,2針接電源負,3針接電源正,4針、5針接地,I針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0腳、21腳及輸入電壓正極VDD5V,電源保護芯片U7的I腳、2腳、3腳分別接電容C30的一端及接點TP7即電池的負極,電容C30的另一端接電源管理芯片U7的4腳及電阻R62的一端,電阻R62的另一端分別接電容C35、電容C36、電阻R60的一端、電源管理芯片U6的1腳、接點TP8即電池的正極及發(fā)光二極管D8、發(fā)光二極管D9、發(fā)光二極管D10、發(fā)光二極管Dll的正極及BAT即電池的正極,電容C35、電容C36另一端接地,發(fā)光二極管D8的負極通過電阻R66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腳,發(fā)光二極管D9的負極通過電阻R67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I腳,發(fā)光二極管DlO的負極通過電阻R68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4腳,發(fā)光二極管Dll的負極通過電阻R70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3腳,電源保護芯片U7的6腳通過電阻R61接電源保護芯片U7的7腳、8腳及地,電阻R60的另一端接電容C46、電感LI的一端及電源管理芯片U6的11腳,電容C46的另一端接地,電感LI的另一端接電容C29的一端及電源管理芯片U6的14腳、15腳,電容C29的另一端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2腳,電源管理芯片U6的4腳接電阻R57的一端及二極管D4的正極,電阻R57的另一端接BAT即電池正極,二極管D4的負極接開關Kl的一端及二極管D6的負極,開關Kl的另一端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8腳分別接電阻R47、電阻R64的一端,電阻R47另一端接地,電阻R64的另一端通過電阻R63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9腳通過電容C37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16腳、17腳分別接電容C39、電容C38的一端,電源管理芯片U6的18腳、19腳分別接有線輸出端口 J2的I針、電阻R52、電阻R54的一端、電容C40、電容C41、電容C42、電容C43的一端及電源DC+5V,有線輸出端口 J2的2針接電阻R53的一端及電阻R54的另一端,電阻R53的另一端接電阻R51的一端及地,電阻R51的另一端接電阻R52的另一端及有線輸出端口 J2的3針,有線輸出端口 J2的4針接開關管Q13的漏極、電阻R71、電阻R73的一端,開關管Q13的源極通過電阻R74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7腳、12腳、13腳、25腳、電容C37、電容C38、電容C39、電容C40、電容C41、電容C42、電容C43、電阻R73的另一端均接地,接點TP9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型號為HE431OO,電源保護芯片U7的型號為DS7066。
[0019]微控制器單元電路連接為:M⑶控制芯片U5的6腳分別與檢測用電源的測試點TP3、電容C32—端、電源DC+5V連接,電容C32另一端與檢測用接地的測試點TP6、電容C31、電容C44 一端及地連接,電容C31的另一端接M⑶控制芯片U5的7腳,電容C44另一端接電阻R69—端、M⑶控制芯片U5的8腳及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開關管Q13的柵極,電阻R69另一端接電源DC+5V,M⑶控制芯片U5的11腳接電阻R72—端,M⑶控制芯片U5的13腳接移動電源管理電路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開關管Q13的源極,M⑶控制芯片U5的14腳接電容C33、電阻R58的一端及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U8的參考極和陰極,電容C33的另一端接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U8的陽極及地,電阻R58的另一端接電源DC+5V并通過電阻R56接M⑶控制芯片U5的19腳及移動電源管理電路二極管D6的正極,M⑶控制芯片U5的18腳接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電阻R71的另一端,M⑶控制芯片U5的20腳接電阻R55、電阻R76的一端,電阻R55的另一端接電源DC+5V,M⑶控制芯片U5的3腳接地,電阻R59—端接電源DC+5V,電阻R59另一端接發(fā)光二極管D7的正極及電阻R41的一端,電阻R41的另一端接地,發(fā)光二極管D7的負極接發(fā)光二極管D12的正極及MCU控制芯片U5的5腳,發(fā)光二極管D12的負極通過電阻R75接地,接點TP5接M⑶控制芯片U5的8腳,接點TP4、接點TP5是兩個測試用檢測點。MCU控制芯片U5型號為MB95F564。
[0020]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連接為:充電控制芯片U2的I腳接電阻R14、電阻RlO的一端,電阻RlO的另接一端充電控制芯片U2的40腳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腳,電阻R14的另一端接電阻R15、電阻R19、電容C14的一端,電阻R15另一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2腳及電容Cl I的一端,電容Cl I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19的另一端接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6腳及電阻R21—端,電容C14的另一端接電容C15的一端及地,電容C15的另一端通過電阻R22接電阻R21的另一端及充電控制芯片U2的7腳,充電控制芯片U2的8腳一路通過電容C16接地,另一路通過電阻R27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1腳、11腳,13腳接電源DC+5V并通過電容C18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14腳及地,15腳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5腳,電容C23、電容C20、電阻R39的一端,電容C23、電容C20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39的另一端分別接運算放大器U4的I腳、電阻R46、電阻R49、電阻R50的一端,電阻R46的另一端接運算放大器U4的
2腳并通過電阻R45接地,電阻R49另一端接運算放大器U4的6腳并通過電容C26接地,電阻R50的另一端接運算放大器U4的5腳并通過電容C25接地,運算放大器U4的3腳、4腳并聯(lián)一個電容C24,運算放大器U4的3腳接電阻R48—端,4腳接地,7腳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中電阻R76的另一端,8腳接電源DC+5V并通過電容C21接地,充電控制芯片U2的16腳、18腳、25腳接地,17腳、19腳、24腳接電源DC+5V,20腳一路通過電容C17接22腳,另一路通過二極管D2接電源DC+5V,21腳接電阻R28—端,23腳接電阻R25—端,26腳接電阻R18—端,28腳接電阻R16—端,29腳一路通過接電容C8—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27腳,另一路通過二極管Dl接電源DC+5V,30腳通過電阻R12接電阻R7—端及地,電阻R7另一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31腳,電阻R3、電阻R1、電阻R4、電容Cl、電容C2、電容C3的一端分別接電源DC+5V及充電控制芯片U2的33腳、36腳,電容Cl另一端通過電容C6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32腳及電阻R4的另一端及地,電容C2、電容C3的另一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34腳、35腳及地,充電控制芯片U2的37腳接電阻Rl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U5的I腳,38腳接電阻R3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⑶控制芯片U5的2腳,40腳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腳。充電控制芯片U2為CV90312T無線充電管理微控制器。
[0021]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連接為:開關管Q1、Q5、Q9的漏極相接并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中充電控制芯片U2的27腳,開關管Ql、開關管Q2的源極相接并接電阻R2的一端,開關管Q1、開關管Q2的柵極相接并接電阻R2的另一端及電阻R5的一端,電阻R5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3的集電極,三極管Q3的基極接電阻R8、電阻R9的一端,電阻R8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3的發(fā)射極,電阻R9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4的集電極,三極管Q4的基極接電阻R11、電阻R13的一端,電阻Rl I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0腳,電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及地,開關管Q5、開關管Q6的源極相接并接電阻R17的一端,開關管Q5、開關管Q6的柵極相接并接電阻Rl7的另一端及電阻R20的一端,電阻R20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7的集電極,三極管Q7的基極接電阻R23、電阻R24的一端,電阻R23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電阻R24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8的集電極,三極管Q8的基極接電阻R26、電阻R29的一端,電阻R26的另一端接M⑶控制芯片U5的9腳,電阻R29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8的發(fā)射極及地,開關管Q9、開關管QlO的源極相接并接電阻R31的一端,開關管Q9、開關管QlO的柵極相接并接電阻R31的另一端及電阻R34的一端,電阻R34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ll的集電極,三極管Qll的基極接電阻R35、電阻R36的一端,電阻R35的另一端分別接三極管Ql 1、三極管Q3、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中充電控制芯片U2的29腳,電阻R36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l2的集電極,三極管Q12的基極接電阻R40、電阻R44的一端,電阻R40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4腳,電阻R44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l 2的發(fā)射極及地,電容C9、電容Cl O、電容C12、電容C13并聯(lián),電容ClO的一端分別接電感CL1、電感CL2、電感CL3、電阻R38、電容C7的一端,電容ClO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電阻R72另一端,電感CLl的另一端接開關管Q2的漏極,電感CL2的另一端接開關管Q6的漏極,電感CL3的另一端接開關管QlO的漏極,電阻R38的另一端通過二極管D3接電阻R43、電容C19、電容C22的一端,電容C19另一端接電阻R37、電阻R42的一端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控制芯片U2的12腳,電阻R37另一端接電源DC+5V,電阻R42、電容C22、電阻R43的另一端接地,電容C7的另一端通過電阻R6接電阻R30、二極管D13的正極,二極管D13的負極接電阻R33、電容C34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2腳,電阻R30、電阻R33、電容C34的另一端接地,驅動電路Ul的I腳接驅動電路U3的7腳、8腳、開關管Q1、開關管Q5、開關管Q9的柵極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充電控制芯片U2的27腳,驅動電路Ul的3腳接驅動電路U3的5腳、6腳、電容ClO的另一端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充電控制芯片U2的22腳,驅動電路Ul的5腳、6腳、7腳、8腳接電容C4、電容C5的一端及電源DC+5V,電容C4、電容C5的另一端接地,驅動電路U3的I腳3腳通過電阻R32接地并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48的另一端,驅動電路Ul的2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16另一端,驅動電路Ul的4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28另一端,驅動電路U3的2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18另一端,驅動電路U3的4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25另一端,接口 J3的I 口接電阻R65、電容C45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7腳,電阻R6 5另一端接電源DC+5 V,電容C45的另一端分別與接口 J3的2 口及地連接。驅動電路U1、驅動電路U3為A04800雙N溝道場效應管。
[0022]—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的充電方法,步驟如下:
[0023]將無線充電接收片通過手機USB接口和手機進行連接,無線充電接收片貼置在充電寶殼體上,無線充電接收片的線圈部分對準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的發(fā)射線圈即電感CLl、i感CL2、電感CL3,兩者靠近,距離不超過6mm。
[0024]當電感CL1、電感CL2、電感CL3中通過直流電流時,其周圍只呈現(xiàn)固定的磁力線,不隨時間變化,當在電感CL 1、電感CL2、電感CL3線圈中通過交流電流時,其周圍將呈現(xiàn)出隨時間而變化的磁力線,變化的磁力線在線圈兩端會產生感應電勢,此感應電勢相當于一個“新電源”,根據(jù)這個原理,電路中由兩個驅動電路U1、驅動電路U3組成逆變橋驅動電路,通過充電控制芯片U2的控制,使電路中的電感CLl、電感CL2、電感CL3三個發(fā)射線圈周圍產生隨時間變化的磁力線,當接收設備的線圈處在這個隨時間變化的磁力線范圍內時,通過電磁感應就會在線圈兩端產生感應電勢,產生電流,通過手機的接受片或使用無線充電接收片給手機提供電源。
[0025]同時移動電源管理電路中的電壓檢測電路時時對電路中的電壓進行檢測,對過流,短路,過充的現(xiàn)象進行斷電保護,對還在給電芯充電狀態(tài)下,使用無線充電輸出時,保證電能均衡分配給電芯和輸出線圈,并在供電不足時優(yōu)先保證無線充電的需要,當使用電芯給有線輸出和無線輸出同時供電時,優(yōu)先保證無線充電的正常進行。
[0026]在只使用有線充電時,通過有線輸出端口J2輸出給手機電池充電,并通過電阻R74(0.05ohm)檢測充電電流反饋到M⑶控制芯片U5,M⑶控制芯片U5通過18腳LOAD IN和13腳CURUSB兩個信號端時時監(jiān)測手機的充電狀況,MCU控制芯片U5平時感應充電電壓的變化,通過開關管Ql3對有線輸出端口 J2進行控制,當充滿電時,切斷有線輸出端口 J2的充電,防止電池過充而發(fā)生危險。
[0027]使用外部適配器供電時,根據(jù)電源管理芯片U6的10腳VBAT端檢測到的電芯電量,通過電源管理模塊的內部計算,在保證無線充電端口正常充電的前提下,分配給電芯,供電芯充電,同時對電芯的過流過壓進行保護,在硬件保護方面增加了電源保護芯片U7,電源保護芯片U7通過檢測4腳VCC或6腳VM端電壓來進行過充/放電保護。當過充/放電保護條件發(fā)生時,內置的場效應管由導通變?yōu)榻刂?,從而?放電過程停止。
[0028]本實用新型擁有一個2A的micro USB輸入口 Jl,一個2A的A-USB輸出口 J2和一個IA的無線輸出端(三個發(fā)射線圈),最高支持有線輸出2.4A,無線輸出1A。
[0029]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包括充電寶殼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充電寶殼體內的充電寶電路,所述充電寶電路包括移動電源管理電路、微控制器單元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電源保護芯片U7、電芯、外接電源USB接口 J1、有線輸出端口 J2、無線充電接收片,所述移動電源管理電路分別與微控制器單元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電源保護芯片U7、電芯、外接電源USB接口 Jl、有線輸出端口 J2連接,所述微控制器單元電路分別與移動電源管理電路、無線充電控制電路連接,無線充電控制電路與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連接,所述電芯與電源保護芯片U7連接,所述無線充電接收片貼置在充電寶殼體上,無線充電接收片接收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的磁力線信號。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連接為:外接電源USB端口 Jl的I針和5針之間并聯(lián)電容C27、電容C28,2針接電源負,3針接電源正,4針、5針接地,I針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0腳、21腳及輸入電壓正極VDD5V,電源保護芯片U7的I腳、2腳、3腳分別接電容C30的一端及接點TP7即電芯的負極,電容C30的另一端接電源管理芯片U7的4腳及電阻R62的一端,電阻R62的另一端分別接電容C35、電容C36、電阻R60的一端、電源管理芯片U6的10腳、接點TP8即電芯的正極及發(fā)光二極管D8、發(fā)光二極管D9、發(fā)光二極管D10、發(fā)光二極管Dll的正極及BAT即電芯的正極,電容C35、電容C36另一端接地,發(fā)光二極管D8的負極通過電阻R66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腳,發(fā)光二極管D9的負極通過電阻R67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I腳,發(fā)光二極管DlO的負極通過電阻R68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4腳,發(fā)光二極管Dll的負極通過電阻R70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3腳,電源保護芯片117的6腳通過電阻R61接電源保護芯片U7的7腳、8腳及地,電阻R60的另一端接電容C46、電感LI的一端及電源管理芯片U6的11腳,電容C46的另一端接地,電感LI的另一端接電容C29的一端及電源管理芯片U6的14腳、15腳,電容C29的另一端接電源管理芯片U6的22腳,電源管理芯片U6的4腳接電阻R57的一端及二極管D4的正極,電阻R57的另一端接BAT即電芯正極,二極管D4的負極接開關Kl的一端及二極管D6的負極,開關Kl的另一端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8腳分別接電阻R47、電阻R64的一端,電阻R47另一端接地,電阻R64的另一端通過電阻R63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9腳通過電容C37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16腳、17腳分別接電容C39、電容C38的一端,電源管理芯片U6的18腳、19腳分別接有線輸出端口 J2的I針、電阻R52、電阻R54的一端、電容C40、電容C41、電容C42、電容C43的一端及電源DC+5V,有線輸出端口 J2的2針接電阻R53的一端及電阻R54的另一端,電阻R53的另一端接電阻R51的一端及地,電阻R51的另一端接電阻R52的另一端及有線輸出端口 J2的3針,有線輸出端口 J2的4針接開關管Ql 3的漏極、電阻R71、電阻R73的一端,開關管Q13的源極通過電阻R74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7腳、12腳、13腳、25腳、電容C37、電容C38、電容C39、電容C40、電容C41、電容C42、電容C43、電阻R73的另一端均接地,接點TP9接地;電源管理芯片U6的型號為HE43100,電源保護芯片U7的型號為DS7066。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單元電路連接為:MCU控制芯片U5的6腳分別與檢測用電源的測試點TP3、電容C32—端、電源DC+5V連接,電容C32另一端與檢測用接地的測試點TP6、電容C31、電容C44 一端及地連接,電容C31的另一端接MCU控制芯片U5的7腳,電容C44另一端接電阻R69—端、M⑶控制芯片U5的8腳及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開關管Q13的柵極,電阻R69另一端接電源DC+5V,MCU控制芯片U5的11腳接電阻R72—端,M⑶控制芯片U5的13腳接移動電源管理電路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開關管Q13的源極,MCU控制芯片U5的14腳接電容C33、電阻R58的一端及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U8的參考極和陰極,電容C33的另一端接可控精密穩(wěn)壓源U8的陽極及地,電阻R58的另一端接電源DC+5V并通過電阻R56接M⑶控制芯片U5的19腳及移動電源管理電路二極管D6的正極,M⑶控制芯片U5的18腳接移動電源管理電路電阻R71的另一端,M⑶控制芯片U5的20腳接電阻R55、電阻R76的一端,電阻R55的另一端接電源DC+5V,M⑶控制芯片U5的3腳接地,電阻R59—端接電源DC+5V,電阻R59另一端接發(fā)光二極管D7的正極及電阻R41的一端,電阻R41的另一端接地,發(fā)光二極管D7的負極接發(fā)光二極管D12的正極及MCU控制芯片U5的5腳,發(fā)光二極管D12的負極通過電阻R75接地,接點TP5接MCU控制芯片U5的8腳;MCU控制芯片U5型號為MB95F564。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連接為:充電控制芯片U2的I腳接電阻R14、電阻RlO的一端,電阻RlO的另接一端充電控制芯片U2的40腳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腳,電阻Rl 4的另一端接電阻R15、電阻R19、電容C14的一端,電阻R15另一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2腳及電容Cll的一端,電容C11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l9的另一端接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6腳及電阻R21—端,電容C14的另一端接電容C15的一端及地,電容C15的另一端通過電阻R22接電阻R21的另一端及充電控制芯片U2的7腳,充電控制芯片U2的8腳一路通過電容C16接地,另一路通過電阻R27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10腳、11腳,13腳接電源DC+5V并通過電容C18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14腳及地,15腳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5腳,電容C23、電容C20、電阻R39的一端,電容C23、電容C20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39的另一端分別接運算放大器U4的I腳、電阻R46、電阻R49、電阻R50的一端,電阻R46的另一端接運算放大器U4的2腳并通過電阻R45接地,電阻R49另一端接運算放大器U4的6腳并通過電容C26接地,電阻R50的另一端接運算放大器U4的5腳并通過電容C25接地,運算放大器U4的3腳、4腳并聯(lián)一個電容C24,運算放大器U4的3腳接電阻R48—端,4腳接地,7腳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中電阻R76的另一端,8腳接電源DC+5V并通過電容C21接地,充電控制芯片U2的16腳、18腳、25腳接地,17腳、19腳、24腳接電源DC+5V,20腳一路通過電容C17接22腳,另一路通過二極管D2接電源DC+5V,21腳接電阻R28一端,23腳接電阻R25—端,26腳接電阻R18—端,28腳接電阻R16—端,29腳一路通過接電容C8—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27腳,另一路通過二極管Dl接電源DC+5V,30腳通過電阻R12接電阻R7—端及地,電阻R7另一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31腳,電阻R3、電阻Rl、電阻R4、電容Cl、電容C2、電容C3的一端分別接電源DC+5V及充電控制芯片U2的33腳、36腳,電容Cl另一端通過電容C6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32腳及電阻R4的另一端及地,電容C2、電容C3的另一端接充電控制芯片U2的34腳、35腳及地,充電控制芯片U2的37腳接電阻Rl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U5的I腳,38腳接電阻R3的另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2腳,40腳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6腳;充電控制芯片U2為CV90312T無線充電管理微控制器。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移動無線充電寶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無線發(fā)射單元電路連接為:開關管Ql、Q5、Q9的漏極相接并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中充電控制芯片U2的27腳,開關管Ql、開關管Q2的源極相接并接電阻R2的一端,開關管Ql、開關管Q2的柵極相接并接電阻R2的另一端及電阻R5的一端,電阻R5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3的集電極,三極管Q3的基極接電阻R8、電阻R9的一端,電阻R8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3的發(fā)射極,電阻R9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4的集電極,三極管Q4的基極接電阻Rll、電阻R13的一端,電阻Rl I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CU控制芯片U5的1腳,電阻R13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4的發(fā)射極及地,開關管Q5、開關管Q6的源極相接并接電阻R17的一端,開關管Q5、開關管Q6的柵極相接并接電阻R17的另一端及電阻R20的一端,電阻R20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7的集電極,三極管Q7的基極接電阻R23、電阻R24的一端,電阻R23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電阻R24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8的集電極,三極管Q8的基極接電阻R26、電阻R29的一端,電阻R26的另一端接MCU控制芯片U5的9腳,電阻R29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8的發(fā)射極及地,開關管Q9、開關管QlO的源極相接并接電阻R31的一端,開關管Q9、開關管QlO的柵極相接并接電阻R31的另一端及電阻R34的一端,電阻R34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11的集電極,三極管Ql I的基極接電阻R35、電阻R36的一端,電阻R35的另一端分別接三極管Q11、三極管Q3、三極管Q7的發(fā)射極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中充電控制芯片U2的29腳,電阻R36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12的集電極,三極管Q12的基極接電阻R40、電阻R44的一端,電阻R40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⑶控制芯片U5的4腳,電阻R44的另一端接三極管Q12的發(fā)射極及地,電容C9、電容C10、電容C12、電容C13并聯(lián),電容ClO的一端分別接電感CLl、電感CL2、電感CL3、電阻R38、電容C7的一端,電容ClO的另一端接微控制器單元電路電阻R72另一端,電感CLl的另一端接開關管Q2的漏極,電感CL2的另一端接開關管Q6的漏極,電感CL3的另一端接開關管QlO的漏極,電阻R38的另一端通過二極管D3接電阻R43、電容C19、電容C22的一端,電容C19另一端接電阻R37、電阻R42的一端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控制芯片U2的12腳,電阻R37另一端接電源DC+5V,電阻R42、電容C22、電阻R43的另一端接地,電容C7的另一端通過電阻R6接電阻R30、二極管Dl 3的正極,二極管D13的負極接電阻R33、電容C34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2腳,電阻R30、電阻R33、電容C34的另一端接地,驅動電路Ul的I腳接驅動電路U3的7腳、8腳、開關管Ql、開關管Q5、開關管Q9的柵極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充電控制芯片U2的27腳,驅動電路Ul的3腳接驅動電路U3的5腳、6腳、電容ClO的另一端及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充電控制芯片U2的22腳,驅動電路UI的5腳、6腳、7腳、8腳接電容C4、電容C5的一端及電源DC+5V,電容C4、電容C5的另一端接地,驅動電路U3的I腳3腳通過電阻R32接地并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48的另一端,驅動電路UI的2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l 6另一端,驅動電路UI的4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28另一端,驅動電路U3的2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l8另一端,驅動電路U3的4腳接無線充電管理模塊電路電阻R25另一端,接口 J3的I 口接電阻R65、電容C45的一端及微控制器單元電路M⑶控制芯片U5的17腳,電阻R65另一端接電源DC+5V,電容C45的另一端分別與接口 J3的2 口及地連接;驅動電路Ul、驅動電路U3為A04800雙N溝道場效應管。
【文檔編號】H02J7/00GK205657456SQ201620380237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8日 公開號201620380237.1, CN 201620380237, CN 205657456 U, CN 205657456U, CN-U-205657456, CN201620380237, CN201620380237.1, CN205657456 U, CN205657456U
【發(fā)明人】郭濱, 鄂凌霄, 李立, 章嘉瑞, 邵禮斌
【申請人】天津市中環(huán)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