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換器的散熱外殼及變換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變換器的散熱外殼,包括主體、底板、前蓋板和后蓋板,所述主體上設有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所述前蓋板或所述后蓋板上設有透氣閥。本實用新型的散熱外殼,通過設置具有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的主體,將發(fā)熱的功率器件貼合所述主體安裝;在前蓋板或后蓋板上設置透氣閥,從而能夠?qū)⒆儞Q器內(nèi)部的功率器件產(chǎn)生的熱量有效導出到變換器外部,由此提升了變換器的整機散熱性能。
【專利說明】
變換器的散熱外殼及變換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電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變換器的散熱外殼及具有所述散熱外殼的變換器。
【背景技術】
[0002]交流/直流變換器的設計正日益朝著大功率、小尺寸的方向發(fā)展,功率密度更高而體積更小的交流/直流變換器倍受市場青睞。然而現(xiàn)有的交流/直流變換器,隨著變換器內(nèi)功率器件的集成密度提高,變換器整機的發(fā)熱也愈加明顯,變換器整機的散熱性能亟待提尚O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變換器的散熱外殼,能夠提升變換器的整機散熱性能。
[0004]—種變換器的散熱外殼,包括主體、底板、前蓋板和后蓋板,所述主體包括承載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設置在所述承載板的相對兩端,所述承載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的區(qū)域設有第一散熱片;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一側板位于所述承載板的同一端,且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一側板分別凸設于所述承載板的相對兩面;所述第四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位于所述承載板的同一端,且所述第四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分別凸設于所述承載板的相對兩面;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上朝向所述承載板外部的一面均凸設有第二散熱片;所述底板設于所述主體的底部;所述前蓋板設于所述主體的前端,且靠近所述承載板上設有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的一面;所述后蓋板設于所述主體的后端,且靠近所述承載板上設有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的一面。
[0005]其中,所述第一散熱片與所述第一側板或所述第二側板平行。
[0006]其中,所述第一散熱片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對兩端分別延伸至所述前蓋板與所述后蓋板。
[0007]其中,所述第二散熱片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對兩端分別延伸至所述前蓋板與所述后蓋板。
[0008]其中,所述前蓋板或所述后蓋板上還設有透氣閥。
[0009]其中,所述底板上還設有安裝支架,所述安裝支架用于將所述散熱外殼安裝在供電設備上。
[0010]其中,所述前蓋板上還設有端子孔。
[0011]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變換器的散熱外殼,通過設置具有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的主體,將發(fā)熱的功率器件貼合所述主體安裝;在前蓋板或后蓋板上設置透氣閥,從而能夠?qū)⒆儞Q器內(nèi)部的功率器件產(chǎn)生的熱量有效導出到變換器外部,由此提升了變換器的整機散熱性能。
【附圖說明】
[0012]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其進行詳細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變換器的散熱外殼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變換器的散熱外殼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6]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變換器的散熱外殼10包括主體11、底板14、安裝支架13、前蓋板15和后蓋板12。散熱外殼10內(nèi)部安裝有功率器件。本實施例的散熱外殼10,不限于為交流/直流變換器的外殼,還可以是其他類型的變換器的外殼。
[0017]如圖2所示,主體11包括一個承載板110,承載板110—邊設有第一側板111和第三側板112,第一側板111與第三側板112分別位于承載板110的上下兩面。承載板110另一邊,即與第一側板111和第三側板112相對的一邊設有第二側板114和第四側板113,第二側板114與第四側板113分別位于承載板110的上下兩面。本實施例中,第一側板111與第二側板114平行,第三側板112與第四側板113平行,主體11的橫截面呈“工”字型。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側板111與第二側板114可以不平行,和/或第三側板112與第四側板113可以不平行。
[0018]承載板110上位于第一側板111與第二側板114之間的區(qū)域設有第一散熱片115。第一散熱片115包括多個散熱齒,第一散熱片115中的散熱齒平行于第一側板111或第二側板114,且分布在承載板110上位于第一側板111和第二側板114之間的整個表面。第三側板112和第四側板113上朝向承載板110外部的一面均凸設有第二散熱片116,第二散熱片116包括多個散熱齒,第二散熱片116中的散熱齒分別沿第三側板112和第四側板113的延伸方向分布在第三側板112和第四側板113的整個表面上。散熱齒平行設置有利于主體11的一體化加工,而散熱齒大面積分布更有利于散熱。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散熱片115中的散熱齒也可以不與第一側板111或第二側板114平行,和/或第一散熱片115可以分布在承載板110上位于第一側板111和第二側板114之間的部分表面,和/或第二散熱片116可以分布在第三側板112和第四側板113的部分表面。功率器件安裝在承載板110上位于第三側板112和第四側板113之間的空間內(nèi)。在組裝時,功率器件上涂覆有散熱膏,功率器件上涂覆散熱膏的那一端被固定在承載板110上,由此功率器件產(chǎn)生的熱量被直接、有效地導引至承載板110、第一散熱片115以及第二散熱片116上。
[0019]底板14固定在主體11的底部,底板14、承載板110、第三側板112和第四側板113圍成一個安裝功率器件的空間。底板14上設有安裝支架13,安裝支架13為橫截面呈階梯狀的連接板,用于將散熱外殼10連接安裝至供電設備上。本實施例中,設有2個安裝支架13。在他實施例中,安裝支架13的數(shù)量不限于兩個,和/或安裝支架13為其他形狀。
[°02°]前蓋板15蓋設于主體11的前端,且靠近承載板110上設有第三側板112與第四側板113的一面,即前蓋板15位于承載板110上靠近第二散熱片116這一面。前蓋板15上開設有3個端子孔151,端子穿過端子孔151與其他外設電連接。在其他實施例中,端子孔151的數(shù)量根據(jù)實際需要確定。
[0021]后蓋板12蓋設于主體11的后端,且靠近承載板110上設有第三側板112與第四側板113的一面,即后蓋板12位于承載板110上靠近第二散熱片116這一面。后蓋板12上設有透氣閥121,透氣閥121具有防水防塵透氣的特性,起到平衡主體11的功率器件安裝空間的內(nèi)外壓差與溫度的作用。在其他實施例中,透氣閥121可以安裝于散熱外殼10的其他位置,例如,安裝于前蓋板15上。
[0022]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變換器的散熱外殼,通過設置具有第一散熱片與第二散熱片的主體,將發(fā)熱的功率器件貼合所述主體安裝;在前蓋板或后蓋板上設置透氣閥,從而能夠?qū)⒆儞Q器內(nèi)部的功率器件產(chǎn)生的熱量有效導出到變換器外部,由此提升了變換器的整機散熱性能。
[002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的想到各種等效的修改或替換,這些修改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變換器的散熱外殼,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體、底板、前蓋板和后蓋板,所述主體包括承載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設置在所述承載板的相對兩端,所述承載板上位于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的區(qū)域設有第一散熱片;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一側板位于所述承載板的同一端,且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一側板分別凸設于所述承載板的相對兩面;所述第四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位于所述承載板的同一端,且所述第四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分別凸設于所述承載板的相對兩面;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上朝向所述承載板外部的一面均凸設有第二散熱片;所述底板設于所述主體的底部;所述前蓋板設于所述主體的前端,且靠近所述承載板上設有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的一面;所述后蓋板設于所述主體的后端,且靠近所述承載板上設有所述第三側板與所述第四側板的一面。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片與所述第一側板或所述第二側板平行。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片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對兩端分別延伸至所述前蓋板與所述后蓋板。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熱片在延伸方向上的相對兩端分別延伸至所述前蓋板與所述后蓋板。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蓋板或所述后蓋板上還設有透氣閥。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還設有安裝支架,所述安裝支架用于將所述散熱外殼安裝在供電設備上。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熱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蓋板上還設有端子孔。
【文檔編號】H02M7/00GK205509870SQ201620269536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日
【發(fā)明人】鄧華新, 莫光鋮, 李竹君
【申請人】深圳欣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