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油泵測試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有泄壓閥的電動泵。
背景技術:
在車輛中使用的電動泵能與發(fā)動機的旋轉無關系地進行驅動,因此為了保持怠速停止時的變速器的油壓等目的而使用。該電動泵將儲存于油底殼中的液壓油吸入,在泵部內對液壓油進行加壓,并將其從排出口向發(fā)動機內部和其它部位進行壓送。
然而電動泵在工作時,管路油壓不斷增大,當油壓的壓力值過大時,就會對管路和電動泵造成損壞。因而為了保護管路和電動泵的安全,對現(xiàn)有的電動泵進行改進是非常必要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背景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有泄壓閥的電動泵,主要解決了現(xiàn)有的電動泵工作時管路油壓過大對管路和電動泵造成損壞的問題,該帶有泄壓閥的電動泵的結構簡單合理,通過在電動泵本體內設置泄壓閥的方式,在管路油壓不斷增大,達到一定的壓力指時,泄壓閥打開,完成泄壓,有效保護對管路和電動泵進行保護防止損壞,大大地提高電動泵整體的使用性能,實用方便,密封性好,結構緊湊,返工便利,使用壽命長,易于推廣。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有泄壓閥的電動泵,其包括有相互配合的電動泵本體和泄壓閥,所述電動泵本體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油管和進油管,電動泵本體內設置有泄壓腔,泄壓腔內設置有泄壓閥,泄壓閥包括有閥體、閥支架和閥芯,閥支架設置于閥體內,閥支架上側設置有閥芯,閥芯與閥支架通過設置閥彈簧相互連接;所述出油管和進油管上分別設置出油口和進油口,且出油口和進油口處還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環(huán)狀凸起上設置有圓弧過渡;所述出油管和進油管的管徑大小相同,且出油管和進油管的管徑大于所述出油口和進油口的口徑;所述閥體外設置有環(huán)形槽,環(huán)形槽上套設有與所述泄壓腔相配合的O形密封圈;所述閥支架為圓環(huán)形結構設置,閥支架還上設置有與所述的閥彈簧相配合的凹槽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取上述技術方案,該帶有泄壓閥的電動泵的結構簡單合理,通過在電動泵本體內設置泄壓閥的方式,在管路油壓不斷增大,達到一定的壓力指時,泄壓閥打開,完成泄壓,有效保護對管路和電動泵進行保護防止損壞,大大地提高電動泵整體的使用性能,實用方便,密封性好,結構緊湊,返工便利,使用壽命長,易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I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圖1中泄壓閥2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電動泵本體;2、泄壓閥;3、出油管;4、進油管;5、閥體;6、閥支架;7、閥芯;8、閥彈簧;9、出油口;10、進油口;11、環(huán)狀凸起;12、O形密封圈;13、凹槽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到圖3所示,一種帶有泄壓閥的電動泵,其包括有相互配合的電動泵本體1和泄壓閥2,所述電動泵本體1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油管3和進油管4,電動泵本體1內設置有泄壓腔,泄壓腔內設置有泄壓閥2,泄壓閥2包括有閥體5、閥支架6和閥芯7,閥支架6設置于閥體5內,閥支架6上側設置有閥芯7,閥芯7與閥支架6通過設置閥彈簧8相互連接,若油壓力克服閥彈簧8的彈力時泄壓閥2打開,油壓不足時泄壓閥2不工作。
所述出油管3和進油管4上分別設置出油口9和進油口10,且出油口9和進油口10處還設置有環(huán)狀凸起11,環(huán)狀凸起11上設置有圓弧過渡,環(huán)狀凸起11便于電動泵本體1與發(fā)動機的的接插。
所述出油管3和進油管4的管徑大小相同,且出油管3和進油管4的管徑大于所述出油口9和進油口10的口徑,便于連接固定管路。
所述閥體5外設置有環(huán)形槽,環(huán)形槽上套設有與所述泄壓腔相配合的O形密封圈12,O形密封圈12與泄壓腔形成密封。
所述閥支架6為圓環(huán)形結構設置,閥支架6還上設置有與所述的閥彈簧8相配合的凹槽結構13。
該帶有泄壓閥的電動泵的結構簡單合理,通過在電動泵本體1內設置泄壓閥2的方式,在管路油壓不斷增大,達到一定的壓力指時,泄壓閥2打開,完成泄壓,有效保護對管路和電動泵進行保護防止損壞,大大地提高電動泵整體的使用性能,實用方便,密封性好,結構緊湊,返工便利,使用壽命長,易于推廣。
各位技術人員須知:雖然本實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思想并不僅限于此實用新型,任何運用本發(fā)明思想的改裝,都將納入本專利專利權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