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的切斷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自動化設備,尤其是一種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的切斷機構。
【背景技術】
[0002]電阻生產廠家一般采用大規(guī)模的生產方式來生產電阻,為了方便生產、儲存和運輸,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包括一般會帶有連接的邊帶,電阻的兩個引腳分別與兩側的邊帶連接,邊帶的作用一方面是使生產可以連續(xù)的進行;另一方面可以使電阻有序整齊的在兩條邊帶之間排列,邊帶越長,電阻的數量就越多。通過邊帶將電阻整齊的排列,防止細小的電阻丟失,當需要儲存時,只需將邊帶盤繞起來即可,這樣既不會影響電阻的引腳,而且便于收藏。電阻生產廠家將一捆捆盤繞的電阻賣出,中間商將電阻買回來后需要將電阻從邊帶上分離才能使用,使用電阻焊接在電路板前還需要對電阻的引腳的進行折彎。傳統(tǒng)的方式是通過全手工將電阻的引腳進行彎曲,這樣不僅耗費人力,而且生產效率低。要實現(xiàn)電阻引腳的自動彎折需要幾個機構的相互配合,如放卷機構、輸送機構、切斷機構、彎腳機構等,只有這些機構結構設計合理才能完成自動化生產。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的切斷機構,結構合理,能夠配合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機構實現(xiàn)全自動化對電阻的引腳進行彎曲,生產效率高,降低生產成本。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的切斷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斷機構包括第二氣缸、固定板、位于所述固定板下方的第二滑塊、導向桿和位于第二滑塊底部的兩片切刀;所述第二氣缸的伸縮桿與第二滑塊連接,所述導向桿的上端與固定板連接,下端延伸至底座,所述第二滑塊上設有導向孔,所述導向孔套在所述導向桿上,第二滑塊與導向桿之間設有直線軸承;所述切刀分布在夾片的兩側,所述切刀設有長條形容置槽,所述夾片設于所述容置槽內且與切刀樞接;所述第一滑塊的下方設有固定塊,所述第二滑塊與固定塊之間通過連接柱連接,所述固定塊上設有導柱,所述第一滑塊上設有導孔,所述導孔與導柱配合;所述第一滑塊呈十字形,包括四個凸塊,兩夾片設置在相對的兩凸塊上,兩導柱設置在另外相對的兩凸塊上;所述切斷機構的下方設有用于支撐電阻物料的支撐平臺。
[0005]作為改進,所述支撐平臺包括中間平臺和設于所述中間平臺兩側的側面平臺,兩切刀支架的間距與兩側面平臺之間的間距相等。
[0006]作為改進,所述中間平臺頂部設有容置所述電阻的凹槽。
[0007]作為改進,所述側面平臺上設有探針,所述探針與電阻測試裝置連接,所述電阻測試裝置與第二氣缸連接。通過電阻測試裝置可以對電阻的阻值進行測量,便于對同批次不同阻值的電阻進行分類。
[0008]作為改進,所述切刀的切面為斜面。
[0009]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的切斷機構結構合理,能夠配合其他環(huán)節(jié)的機構實現(xiàn)全自動化對電阻的引腳進行彎曲,生產效率高,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立體圖1。
[0011]圖2為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立體圖1I。
[0012]圖3為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立體圖1II。
[0013]圖4為切斷機構與彎腳機構正面視圖。
[0014]圖5為切斷機構與彎腳機構立體圖。
[0015]圖6為滾壓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6]圖7為電阻物料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至3所示,一種電阻自動折彎腳設備,包括放卷機構2、輸送機構、切斷機構4和彎腳機構5、底座1、安裝在底座1上的安裝板9、驅動所述輸送機構的驅動機構8和儲料盒。
[0018]如圖1所示,所述放卷機構2包括支撐臂21和掛桿22,所述支撐臂21 —端通過樞接軸與所述安裝板9連接,所述支撐臂21上設有若干第一固定孔,所述安裝板9上設有第二固定孔,設有定位銷穿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通過定位不同的第一固定孔可以調節(jié)支撐臂21的傾斜角度;所述支撐臂21的另一端設有軸承座,所述掛桿22的一端通過軸承座與支撐臂21樞接,掛桿22可以自由轉動,由于放卷機構2沒有設置動力源,所以掛桿22可以作為被動輪配合電阻物料的放卷。
[0019]如圖1、6所示,所述輸送機構包括兩個呈前后設置在物料輸送軌跡上的滾壓裝置3。所述滾壓裝置3包括第一安裝座31、第二安裝座32、上壓輥33和下壓輥34,所述第一安裝座31包括第一橫桿311、設置在第一橫桿311 —端的第一豎桿312和設置在第一橫桿311另一端的第二豎桿313,第一豎桿312和第二豎桿313分別與第一橫桿311垂直,所述第一豎桿312固定在安裝板9上,所述第一豎桿312和第二豎桿313上均設有長條形孔314,所述上壓輥33設于第一豎桿312和第二豎桿313之間,上壓輥33的軸心332 —端置于所述第一豎桿312的長條形孔314,另一端置于第二豎桿313的長條形孔314內,所述第二安裝座32呈L形,其包括第二橫桿321和第三豎桿322,所述第三豎桿322與上壓輥33的軸心332連接,所述第二橫桿321位于第一橫桿311的正下方,所述第一橫桿311中間位置設有通孔,所述第二橫桿321對應所述通孔處設有螺孔,第一橫桿311上設有螺桿35穿過所述通孔與第二橫桿321的螺孔螺紋連接,所述下壓輥34設于上壓輥33的正下方,下壓輥34的轉軸343 —端樞接在第二豎桿313上,另一端穿過所述安裝板9與驅動機構8連接。所述上壓輥33為橡膠輥,其表面摩擦系數大,并且具有一定彈性。所述上壓輥33的兩端形成上凸起331,其直徑大于中間直徑并在中間位置形成上凹槽,所述下壓輥34的兩端形成下凸起341,其直徑大于中間直徑并在中間位置形成下凹槽,上凹槽與下凹槽配合形成供電阻12通過的輸送通道。所述下壓輥34的兩端設有凸環(huán)342,所述凸環(huán)342的直徑大于下壓輥34的直徑,下壓輥34兩端的凸環(huán)342之間形成用于容置上壓輥33的限位空間,防止上壓輥33與下壓輥34錯位。
[0020]如圖3所示,所述驅動機構8包括驅動電機81和兩個分別與兩個滾壓裝置3的下壓輥34的轉軸連接的第一同步帶輪82,所述驅動電機81的輸出軸與第二同步帶連接,第二同步帶輪與第一同步帶輪82通過同步帶83連接,驅動電機81通過同步帶83同時驅動兩個滾壓裝置3的上壓輥33,實現(xiàn)滾壓裝置3的同步輸送。所述驅動電機81通過安裝座固定在安裝板9上,所述安裝座包括基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