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毛片免费看,老师老少妇黄色网站,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伊人黄片子

多功能電風扇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84509閱讀:15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多功能電風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風扇,特別涉及具備加熱等功能的多功能電風扇。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具備加熱等多功能的電風扇產(chǎn)品比較多,比較典型的代表例如中國 申請?zhí)枮?4230497. 7,名稱為《電風扇暖風器》的實用新型專利,披露了在風扇罩體內設 置發(fā)熱體,這樣在風扇轉動時可以將發(fā)熱體的熱量同時送到空氣中。其次中國申請?zhí)枮?00800395. 5,名稱為“組合式電風扇及輻射加熱器”的發(fā)明專利,也披露在風扇罩內設置有 熱輻射體及設置在輻射體外部的加熱線圈,這樣可以更加集中使大量的熱量有效地到達距 離加熱器比較遠的地方。但上述類似結構的電風扇,由于加熱體設置在風扇罩體內,不僅對 風扇旋轉形成的風形成阻礙,而且強制流動空氣中的塵埃、纖維、油水等會嚴重污染和腐蝕 電加熱器或熱輻射體,導致熱效率和安全性能降低,需要經(jīng)常性的清理維護。其次,中國申請?zhí)枮?00720186144. 6,名稱為《多功能風扇》的實用性新型專利, 披露在電風扇的豎立固定架內設置電力加熱管的技術方案。該豎立固定架不僅作為加熱器 具有加熱功能,同時也是支撐螺旋扇葉的裝置。但該種結構的加熱風扇,雖然可以避免強制 流動的空氣中的水分、污物直接污染加熱器,但從風扇的底部接入的控制該風扇的電力線、 信號線等,則需要穿過該豎立固定架,這樣將導致發(fā)熱器的熱量損壞這些控制線路,或者選 擇一些價格高昂的耐高溫電線才能比較安全;其次所述豎立固定架使用絕緣耐熱材料制造 時,如果壁體太薄則支撐風扇頭的力度不夠,搖晃的風扇將使加熱狀態(tài)的豎立固定架逐步 嚴重變形或破裂,如果太厚則不僅浪費材料而且制造的模具成本比較高。

發(fā)明內容
多功能電風扇作為一種常用的電器產(chǎn)品,實用性和安全性在設計上都是必須考慮 的問題和因素。針對目前的現(xiàn)有產(chǎn)品或設計方案,我們發(fā)現(xiàn)其結構基本上都比較簡單或雷 同,沒有太多實質性的變化。而作為消費者又希望產(chǎn)品的實用性和安全都能得到更加可靠 的保證。本發(fā)明在現(xiàn)有技術基礎上,試圖設計一種包括有風扇功能的多功能電風扇產(chǎn)品,不 僅可以在夏季具有吹風降溫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冬季可以取暖提高室內的溫度甚至可以加 濕,而且加熱熱量能夠盡可能地在房間內均布;更重要的是產(chǎn)品的安全性結構方面作出改 進,使加熱器本身不僅能夠可靠地工作,而且不會損壞其它電器件或使其處于危險之中。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豎立在所述風扇底座上的豎 立柱以及設置在所述豎立柱上的風扇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發(fā)熱器組件,所述發(fā)熱器組件 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側邊位置并沿所述豎立柱延伸,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敞口方向背向所述豎 立柱。其中所述風扇底座是承載整臺電風扇的基座,所述豎立柱通過螺絲等緊固裝置豎 立固連在所述風扇底座上。所述豎立柱一般由鐵管等管狀材料制造,其中空管腔中可以讓 導電的電源線或信號控制電線穿過,這樣不僅可以將外接電源線接在所述風扇底座或所述豎立柱上并穿過所述豎立柱延伸到風扇頭,而且可以延伸到發(fā)熱器組件。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是包括有加熱管、殼體等部件從而具有加熱功能的獨立器件,其 至少具有一個用于散發(fā)熱量的敞口部位,所述敞口部位的敞口方向背向所述豎立柱,實際 上也就是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非敞口部位的殼體背靠或背對所述豎立柱,為此所述發(fā)熱器組 件上的熱量不會大量地直接傳導至所述豎立柱及位于所述豎立柱內的電線,從而使所述豎 立柱及位于其內的電線等電器件不受影響。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側邊位置 并沿所述豎立柱延伸,為此所述豎立柱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之間可以具有間隙或基本靠近, 這樣可以減少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熱量向所述豎立柱傳遞。根據(jù)上述結構,所述風扇頭的重 量由所述豎立柱承載而不是壓在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熱量也比較難以向 所述豎立柱傳遞,至少克服了中國申請?zhí)枮?00720186144. 6的現(xiàn)有技術中的風扇頭的重 量可能壓壞處于發(fā)熱狀態(tài)的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問題,也保護了位于所述豎立柱內的控制電 線,又能比較合理地安排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所使用的結構和材料。為了進一步減少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熱量向所述豎立柱傳遞,在所述發(fā)熱器組件與 所述豎立柱之間還可以設置呈板狀的隔熱板,所述隔熱板通過螺絲等方式固連在所述豎立 柱上。所述隔熱板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之間可以具有間隙或基本靠近,所述隔熱板可以用隔 熱材料或一般的塑料制造,這樣所述隔熱板本身可以散熱從而降低所述豎立柱的溫度,也 可以阻擋熱量向所述豎立柱傳遞。其次為了保證不會從外部碰觸損壞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內的發(fā)熱管,在所述殼體的敞 口處最好設置有護網(wǎng)。另外還可以在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殼體與發(fā)熱管之間設置反射板,所 述反射板主要將所述發(fā)熱管的熱量集中地反射到所述殼體的敞口部位或位于敞口部位外 的外部空間,減少熱量向所述反射板后面的殼體傳導;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發(fā)熱管可以是碳 素管類的紅外線加熱管、金屬管類的紅外線加熱管或石英管類的紅外線加熱管,其中作為 家用的電器產(chǎn)品,最好使用碳素加熱管或石英管類的加熱管,這種管輻射的紅外線不僅穿 透能力強而且能夠被人體很好地吸收,對人體非常有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側邊位置,既可以是直接或間接地固連在所述 風扇底座上,也可以是間接固連在所述豎立柱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沿所述豎立柱延伸,實際上是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呈長方體或圓柱體 等類似的形狀并與所述豎立柱以基本平行的方向設置,這樣可以在一定高度空間范圍內均 勻地向外部空氣散熱,當人是站立在風扇附近時可以將熱量主要傳遞給人的腿部位置,從 而消除下部寒冷的感覺;當人是坐立姿勢時,可以將熱量傳遞給人的全身。根據(jù)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獨立地設置在所述豎立柱的側邊位置并且沿 所述豎立柱延伸,而且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敞口方向背向所述豎立柱,不僅使所述發(fā)熱器組 件能夠獨立地制造、裝配、運輸和使用,而且使用過程中不會容易被強制流動的空氣中的污 物污染損壞,也不會對位于背后位置的所述豎立柱及其內的電線造成損壞,其次也不必設 置比較厚重的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殼體從而承載所述風扇頭,節(jié)省了制造成本。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還包括下支撐臂,所述下支撐臂的固定端定位在所 述豎立柱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支撐在所述下支撐臂的非固定端的上面。所述下支撐臂至少具有兩個部位,其中一個部位與所述豎立柱連接因而成為所述 下支撐臂的固定端,其余的非固定端部位懸空設置因而成為懸空部位,從而可以支撐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或下述的支撐臺。根據(jù)上述結構,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可以固連在所述下支撐臂上, 并借助所述下支撐臂固連在所述豎立柱上。為了形成所述下支撐臂的懸臂結構,可以在所 述下支撐臂的固定端設置通孔,所述下支撐臂的固定端借助于所述通孔套裝在所述豎立柱 上,再通過螺絲等輔助裝置將所述下支撐臂的固定端定位在所述豎立柱上。所述下支撐臂 可以與所述風扇底座之間懸空設置,也可以擱置在所述風扇底座上或所述豎立柱的固定底 板上,甚至還可以是設置輔助固定孔,在用戶組裝時通過螺絲將所述下支撐臂固定端固定 在所述豎立柱上,還可以將其自由端固連在所述風扇底座上。這樣由于所述下支撐臂實際 上呈懸臂狀,當推動所述下支撐臂繞所述豎立柱旋轉時可以同時使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圍繞所 述豎立柱旋轉,這樣可以便于用戶以人工的方式自由調節(jié)轉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敞口部位 的朝向。其次可以在裝配時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預先與所述豎立柱組裝在一起,便于后續(xù)的 運輸,也便于簡化用戶自己組裝工作。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還包括支撐臺,所述支撐臺設置在所述下支撐臂的 上面,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支撐在所述支撐臺的上面。所述支撐臺是一種輔助機構,用于收藏控 制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各種電控器件,下部固連在所述下支撐臂上,上部固連所述發(fā)熱器組 件。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還包括外連接板,所述外連接板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 分別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左右兩側,所述外連接板的底端連接所述下支撐臂的固定端的頂端 部,所述外連接板與所述下支撐臂組合形成“L”形;所述外連接板與所述下支撐臂之間可 以是可拆卸的連接結構,也可以是一體化成型制造;在所述外連接板的頂端部設置與所述 下支撐臂平行的徑向筋板,在所述下支撐臂和所述徑向筋板的上分別設置有通孔,所述豎 立柱穿套在所述通孔中,下述的上支撐臂頂壓在所述外連接板和所述徑向筋板的上面;所 述外連接板與所述徑向筋板之間可以是可拆卸的連接結構,也可以是一體化成型制造。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還包括上支撐臂,所述上支撐臂的固定端連接在所 述豎立柱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定位在所述上支撐臂的下面。如果在已經(jīng)設置所述下支撐臂 的情況下,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實際上就定位在所述上支撐臂與所述下支撐臂的自由端之間。 實際上,所述上支撐臂具有與所述下支撐臂基本上相同的構造,也呈懸臂狀,當它們組合 后,在上下方向上對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予以定位,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可以在所述上支撐臂與所 述下支撐臂之間固定不動,也可以旋轉。為了形成懸臂結構,可以在所述上支撐臂的固定端 設置通孔,所述上支撐臂的固定端借助于所述通孔套裝在所述豎立柱上,在通過螺絲等輔 助裝置將所述上支撐臂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豎立柱上。所述上支撐臂、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和 所述下支撐臂可以在出廠前預先組裝裝配在一起,從而易于包裝,也易于簡化用戶的后續(xù) 組裝工作。根據(jù)上述的技術方案,不僅可以借助于所述外連接板包容所述豎立柱,即所述豎 立柱被容納在所述外連接板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之間的空間內,并且可以便于確定所述下支 撐臂與所述上支撐臂之間的空間位置,并且可以更加便于預先組裝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更加 易于簡化用戶的后續(xù)組裝工作。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還可以設置旋轉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發(fā)熱器組 件繞其中心軸線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來回轉動,即在保證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敞口部位不會 朝向所述豎立柱的情況下,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可以循環(huán)地對一定角度范圍內的空氣予以掃描式加熱,從而大大提高了空間的受熱面積或范圍。其中可以采取如下幾種結構(1)在所述支撐臺內設置旋轉驅動裝置,所述旋轉驅動裝置的動力輸出軸傳動連 接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的輸出軸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底端部傳動連接,為 此很顯然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可轉動地支撐在所述支撐臺的上面,這樣所述旋轉驅動裝置可以 驅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在所述支撐臺上繞其中心軸線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來回轉動。(2) 一種變換的實施方案,所述旋轉驅動裝置還可以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上,所述 旋轉驅動裝置的動力輸出軸傳動連接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底部位置,在此情況下,很顯然所 述發(fā)熱器組件可以可轉動地支撐在所述風扇底座、所述旋轉驅動裝置或所述下支撐臂上, 這樣所述旋轉驅動裝置可以驅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在所述支撐臺上繞其中心軸線在一定的 角度范圍內來回轉動;在該方案中還可以省略所述下支撐臂,即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可以直 接可轉動地定位在所述風扇底座上或所述旋轉驅動裝置上。(3)還有一種變換的實施方案,還可以將所述旋轉驅動裝置設置在所述上支撐臂 上,所述旋轉驅動機構的輸出軸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頂端部傳動連接并可以驅動所述發(fā)熱 器組件繞其中心軸線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來回轉動;在該方案中,很顯然所述發(fā)熱器組件 可以可轉動地定位在所述風扇底座、所述下支撐臂或所述支撐臺上。上述各種方案僅僅是當所述旋轉驅動機構設置的位置不同時需要相應地調整所 述發(fā)熱器組件的連接結構;其次這種方案雖然不能實現(xiàn)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繞所述豎立柱在一 定的角度范圍內旋轉,但都能夠在所述旋轉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繞其中心軸線在一定的角度 范圍內來回轉動。為了實現(xiàn)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繞所述豎立柱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旋轉,從而進一步滿 足加大對室內空間掃描式加熱的范圍,在所述下支撐臂未固連到所述風扇底座或所述豎立 柱的安裝底板上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手動的辦法在推動所述下支撐臂、所述上支撐臂或所 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情況下帶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繞所述豎立柱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旋轉,但直 接推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不十分安全。作為一種自動控制方案,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 在所述風扇底座或所述豎立柱上另外設置旋轉驅動機構,所述另外設置的旋轉驅動機構驅 動所述下支撐臂、所述上支撐臂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繞所述豎立柱來回轉動,進而帶動所 述發(fā)熱器組件繞所述豎立柱來回轉動。當然從機械傳動的角度,有一種可以選擇的設計方案還可以是,將所述旋轉驅動 機構與所述另外設置的旋轉驅動機構合二為一,即無論是設置所述旋轉驅動機構或設置所 述另外設置的旋轉驅動機構,都可以同時具備兩種驅動功能。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發(fā)熱管沿所述殼體豎向設置;在所述殼體的腔 體內的上下位置分別設置徑向的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發(fā)熱管的上端部穿過并固定在所述 上隔板上,所述發(fā)熱管的下端部穿過并固定在所述下隔板上。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上隔板與所述殼體的頂端面之間具有上空腔, 所述下隔板與所述殼體的底端面之間具有下空腔,所述發(fā)熱管與外接電源的接點位于所述 上空腔或所述下空腔內。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所述反射板位于所述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間;所述反 射板與所述上隔板或下隔板上之間設置隔熱墊。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可以是,還包括霧化水箱,所述霧化水箱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分別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兩側邊。這樣,所述霧化水箱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左右分置,可以平衡 所述風扇底座的重心位置。其中,所述霧化水箱位于所述風扇底座的上面,既可以連接在所 述風扇底座上,也可以連接在所述豎立柱上,還可以連接在所述外連接板上。所述霧化水箱 內設置有霧化器,所述霧化水箱上設置有霧化汽出口,軟管的一端連接所述霧化汽出口,另 一端延伸到所述風扇頭的部位。這樣所述霧化器所霧化的水汽可以對室內加濕降溫,也可 以借助于風扇吹出的強制流動氣流對霧化水汽強制擴散。由于本發(fā)明具有上述特點和優(yōu)點,可以使用在電風扇產(chǎn)品中。


圖1是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總裝示意圖;圖2是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是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所述上支撐臂的剖面視圖;圖4是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所述外連接板的底端連接所述下支撐臂的固定端 的頂端部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上隔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應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施方式作具體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1、豎立柱2以及設置在所述 豎立柱上的風扇頭4 ;其中,所述豎立柱2呈中空的管狀并通過安裝底板21和螺絲豎立地 固定在風扇底座1上,通往所述風扇頭4的控制電線從其中穿過,所述風扇頭4固定在所述 豎立柱2的上端。其次所述風扇頭4的側部設置控制器41,便于通過所述控制器41對整臺 風扇的運行予以控制。當然風扇的控制裝置還可以設置在所述豎立柱2或所述風扇底座1 上。在所述豎立柱2的側面設置有發(fā)熱器組件5,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位于所述豎立柱2 的側邊位置并沿所述豎立柱2上下延伸,從而在一定的立體高度范圍內形成加熱面。所述 發(fā)熱器組件5是具有加熱功能的獨立器件,其具有一個用于散發(fā)熱量的敞口部位58,所述 敞口部位58的敞口方向背向所述豎立柱2,實際上也就是位于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非敞口 部位的殼體背靠或背對所述豎立柱2,為此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及其殼體上的熱量不會大量 地直接傳導至所述豎立柱2及位于所述豎立柱3內的電線,從而使所述豎立柱2及位于其 內的電線等電器件不受影響。為了進一步減少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熱量向所述豎立柱2傳 遞,加大所述豎立柱2的散熱效果,在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與所述豎立柱2之間還設置有沿所 述豎立柱2延伸的隔熱板9,所述隔熱板9通過板孔91及螺絲等方式固連在所述豎立柱2 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殼體包括外殼體51以及扣接在所述外殼體51前部的輔助外 殼體52,從橫截面上看所述外殼體51和所述輔助外殼體52所組成的殼體呈大于180°的 弧形。在所述殼體的頂面設置封堵壁(圖中未畫出),所述封堵壁上還可以設置散熱孔,從 而通過所述封堵壁上的散熱孔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上空腔中的熱量散發(fā)出去。所述殼體前面的敞口部位58設置有呈弧性并呈蛛網(wǎng)狀的金屬護網(wǎng)55,這樣所述殼體與所述金屬護網(wǎng)55組合形成基本呈圓柱形的加熱器組件的外壁體,當然在適當改變 所述殼體與所述金屬護網(wǎng)55的形狀時可以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殼體改變?yōu)槠渌螤睢F浯卧谠谒鰵んw前面的所述敞口部位58的上下部位還分別設置有呈弧形的上 腔護網(wǎng)57及下腔護網(wǎng)56,如圖5所示,是所述上護網(wǎng)57的剖面圖,在與所述上腔護網(wǎng)57垂 直的徑向方向還設置有徑向的上隔板571,所述上隔板571上設置有可供發(fā)熱管53穿過并 固定所述發(fā)熱管53的隔板孔570 ;同理,所述下隔板56的構造與所述上隔板57基本相同; 由于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在工作時其大量熱量向上涌動,最高溫度點也集中在上部,為此在 所述上隔板571上還可以設置有溫度感應器件(圖中未畫出),用于感應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 內溫度并將溫度信號傳送給溫度控制器。所述上腔護網(wǎng)57與所述上隔板571之間可以是 一體結構,也可以是分體的可拆卸結構。當所述上腔護網(wǎng)57及下腔護網(wǎng)56扣接在所述殼體上后,所述金屬護網(wǎng)55再固定 在所述殼體上并位于所述上腔護網(wǎng)57及下腔護網(wǎng)56的外面或位于所述上腔護網(wǎng)57及下 腔護網(wǎng)56之間。所述上腔護網(wǎng)57或下腔護網(wǎng)56分別借助于與之連接的所述上隔板571、 下隔板與所述殼體一起形成了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上空腔或下空腔。所述上隔板571可以 阻止熱氣向上容腔內升騰散發(fā),所述下隔板可以阻止熱氣向下容腔內擴散,從而保護電接 點不易被損害。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殼體內還設置發(fā)熱管53及反射板54。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 發(fā)熱管53使用碳素管類的加熱管,這種管輻射的紅外線不僅穿透能力強而且能夠被人體 很好地吸收。所述反射板5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發(fā)熱管53與所述外殼體51之間,從而 所述反射板54可以將所述發(fā)熱管53的熱量盡可能發(fā)射到敞口部位58及其外面;在上下方 向上,所述反射板54固定在所述上隔板571和下隔板之間,并且所述反射板54與所述上隔 板571或下隔板上之間設置隔熱墊(圖中未畫出),從而減少所述反射板54上的熱量向所 述上隔板571或下隔板傳遞。其次,所述發(fā)熱管53的上端部穿過隔板孔570并固定在所述 上隔板570上,所述發(fā)熱管53的下端部穿過隔板孔并固定在所述下隔板上。另外,由于在 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上下部位分別設置了上空腔或下空腔,這樣所述發(fā)熱管53與外接電線的 接點就可以設置在所述上空腔或下空腔內,從而可以大大減少所述加熱管5本體上的熱量 傳到到所述接點進而保護接點的使用安全。為了使所述上空腔571中的溫度盡量低,可以 利用隔熱耐溫材料如石棉等將所述發(fā)熱管53與所述隔板孔570之間的間隙予以封堵。根據(jù)上述結構,由于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獨立地設置在所述豎立柱2的側邊位置并 且沿所述豎立柱2延伸,而且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敞口方向背向所述豎立柱2,不僅使所述 發(fā)熱器組件5能夠獨立地制造、裝配、運輸和使用,而且使用過程中不會容易被強制流動空 氣中的污物污染損壞,也不會對位于背后位置的所述豎立柱2內的電線造成損壞。其次,所 述風扇頭4的重量全部承壓在所述豎立柱2上,不會對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構成如損壞、壓扁 等影響。如圖1、圖2和圖4所示,所述多功能電風扇還包括下支撐臂72和外連接板7,所 述下支撐臂72的固定端位置設置有通孔701,所述下支撐臂72的固定端借助于所述通孔 701套裝在所述豎立柱2上,而所述下支撐臂72的自由端通過螺絲孔702和螺絲固定在所 述豎立柱2的底板21上;所述外連接板7固連在所述下支撐臂72的固定端組合形成“L” 形并且所述外連接板7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分別位于所述豎立柱2的左右兩側;其次,所述外連接板7的頂端部設置與所述下支撐臂72平行的徑向筋板71,在所述徑向筋板71上也 設置有通孔70,所述通孔701與所述通孔70位于同一中軸線上,從而便于所述豎立柱2穿 過根據(jù)上述結構,也可以將所述下支撐臂72的自由端不與所述豎立柱2的底板21 連接而是擱置(或具有一定懸空間距地設置)在其上面,這樣就可以在手動推動所述下支 撐臂72時同時使設置在所述下支撐臂72上面的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繞所述豎立柱2旋轉。在所述下支撐臂72的上面設置有支撐臺3,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設置在所述支撐臺 3的上面。所述支撐臺3呈容腔狀,其內設置有旋轉驅動機構31和電控器件,所述旋轉驅動 機構31的動力輸出軸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底部傳動連接,所述旋轉驅動機構31通電后 可以驅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在一定的角度(幅度)范圍內繞其中心軸線來回轉動,在保證 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的敞口部位58不會朝向所述豎立柱2的情況下,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可以 循環(huán)地對一定角度空間范圍內的空氣予以掃描式加熱,從而大大提高了受熱面積或范圍。 當然從實現(xiàn)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在一定的角度(幅度)范圍內繞其中心軸線來回轉動的技術 目的方面,還可以將所述旋轉驅動機構31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1上或所述上支撐臂8上, 僅僅是當所述旋轉驅動機構31設置的位置不同時需要相應地改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與其 它部件之間的連接結構,而這些調整方案在本發(fā)明已經(jīng)披露的技術方案基礎上是非常容易 實現(xiàn)的,在此不再嘖述。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所述外連接板7和徑向筋板71的上面設置有上支撐臂 8。所述上支撐臂8的固定端也設置有通孔80并通過所述通孔80套裝在所述豎立柱2上。 如圖3所示,在所述上支撐臂8的內腔中部設置設置有樞軸81,所述樞軸81可以插入設置 在所述殼體5頂部的所述封堵壁上的頂部樞孔中(圖中未畫出),這樣所述上支撐臂8與所 述下支撐臂72組合配對,共同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和所述支撐臺3夾住,但所述發(fā)熱器組 件5可以繞所述上支撐臂8和所述支撐臺3共同形成的中軸線旋轉。其次也可以借助于所 述上支撐臂8與所述所述下支撐臂72組合配對,在出廠銷售前預先將其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 5、所述支撐臺3和所述豎立柱2組裝在一起,從而便于包裝,也便于客戶自己組裝整臺的所 述多功能電風扇。在所述上支撐臂8的固定端壁體上設置有定位螺孔82,所述上支撐臂8 通過所述定位螺孔82和螺絲83定位在所述豎立柱2上。為了便于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頂端部的上容腔中的余熱及時排出從而降低上容 腔內的溫度,由于所述上支撐臂8是頂壓在發(fā)熱器組件5的上面,在所述上支撐臂8的頂壁 上還可以設置多個散熱孔(圖中未畫出)。這樣所述上容腔內的熱量可以通過所述殼體的 頂面設置的封堵壁上的散熱孔及所述上支撐臂8的頂壁上設置的散熱孔予以散發(fā),可以更 好地保護上容腔內的電接點的使用安全。根據(jù)上述的結構,不僅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在所述旋轉驅動機構31的驅動下可以來 回轉動,而且在所述下支撐臂未被固定在所述風扇底座1上時,可以人工地推動或通過另 外設置的驅動裝置(圖中未畫出)自動地驅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繞所述豎立柱2轉動。所 述另外設置的驅動裝置可以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1上或所述豎立柱2上。所述多功能電風扇還包括霧化水箱6,所述霧化水箱6位于所述風扇底座1上面并 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對稱地設置,即所述霧化水箱6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分別位于所述豎 立柱2和所述外連接板7的兩側邊,其次所述霧化水箱6連接在所述外連接板的外側。所述霧化水箱6包括底容腔63和補水箱64,所述底容腔63內設置有霧化器62,所述底容腔 63上設置有霧化汽出口,霧氣輸送軟管61的一端連通所述霧化汽出口,另一端穿過所述發(fā) 熱器組件5與所述外連接板7之間的空間后通到所述風扇頭4的前部位置,這樣所述多功 能電風扇就可以利用所述霧化器62所霧化的水汽對室內加濕或降溫。所述霧化水箱6與 所述發(fā)熱器組件5左右分置,可以平衡所述風扇底座1的重心位置。
權利要求
1.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豎立在所述風扇底座上的豎立柱以及設置在所述豎 立柱上的風扇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發(fā)熱器組件,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側邊 位置并沿所述豎立柱延伸,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敞口方向背向所述豎立柱。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下支撐臂,所述下支承臂 的固定端定位在所述豎立柱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支撐在所述下支承臂的非固定端的上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撐臺,所述支撐臺設置 在所述下支撐臂的上面,所述發(fā)熱器組件支撐在所述支撐臺的上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外連接板,所述外連接 板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分別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左右兩側,所述外連接板的底端連接所述下支 承臂的固定端,所述外連接板與所述下支承臂組合形成“L”形;在所述外連接板的頂端部 設置與所述下支承臂平行的徑向筋板,在所述下支承臂和所述徑向筋板的上分別設置有通 孔,所述豎立柱穿套在所述通孔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上支撐臂,所述上支承臂 的固定端連接在所述豎立柱上,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定位在所述上支承臂的下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旋轉驅動機構,所述 旋轉驅動機構的輸出軸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傳動連接并可以驅動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繞其中心 軸線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來回轉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另外設置的旋轉驅動 機構,所述另外設置的旋轉驅動機構設置在所述風扇底座或所述豎立柱上并可以驅動所述 發(fā)熱器組件繞所述豎立柱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來回轉動。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熱器組 件包括呈敞口狀的殼體、容納在所述殼體內的發(fā)熱管,在所述發(fā)熱管和所述殼體之間設置 有反射板,在所述殼體的敞口處設置有護網(wǎng)。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熱管沿所述殼體豎向設 置;在所述殼體的腔體內的上下位置分別設置徑向的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發(fā)熱管的上端 部穿過并固定在所述上隔板上,所述發(fā)熱管的下端部穿過并固定在所述下隔板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板與所述殼體的頂端 面之間具有上空腔,所述下隔板與所述殼體的底端面之間具有下空腔,所述發(fā)熱管與外接 電源的接點位于所述上空腔或所述下空腔內。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位于所述上隔板和 下隔板之間;所述反射板與所述上隔板或下隔板上之間設置隔熱墊。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位于 所述風扇底座上面的霧化水箱,所述霧化水箱與所述發(fā)熱器組件分別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兩 側邊;所述霧化水箱內設置有霧化器,所述霧化水箱上設置有霧化汽出口,軟管的一端連接 所述霧化汽出口,另一端延伸到所述風扇頭的部位。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多功能電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熱器 組件與所述豎立柱之間設置有隔熱板,所述隔熱板固連在所述豎立柱上。
全文摘要
多功能電風扇,包括風扇底座、豎立在風扇底座上的豎立柱以及設置在豎立柱上的風扇頭;還包括發(fā)熱器組件,所述發(fā)熱器組件位于所述豎立柱的側邊位置并沿所述豎立柱延伸,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敞口方向背向所述豎立柱;還包括下支撐臂和上支撐臂,上支撐臂的固定端連接在所述豎立柱上,發(fā)熱器組件定位在上支撐臂和下支撐臂之間。該產(chǎn)品不僅使所述發(fā)熱器組件能夠獨立地制造、裝配、運輸和使用,而且使用過程中不會容易被污物污染損壞,也不會對位于背后位置的所述豎立柱內的電線造成損壞,其次也不必設置比較厚重的所述發(fā)熱器組件的殼體從而承載所述風扇頭。由于本發(fā)明具有上述特點和優(yōu)點,可以使用在電風扇產(chǎn)品中。
文檔編號F04D25/08GK102003398SQ20101056483
公開日2011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4日
發(fā)明者陳瑞玲 申請人:陳瑞玲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