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毛片免费看,老师老少妇黄色网站,久久本道综合久久伊人,伊人黄片子

一種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1273496閱讀:291來源:國知局
一種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它主要是由竹茹、檉柳、枇杷葉、紫花地丁、紫草、谷精草、犀角、杏仁等藥物按一定重量配比制備而成,本發(fā)明藥物具有祛風,清熱,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療小兒麻疹見效快,療效好,無副作用。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中藥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0002]小兒麻疹是由小兒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是影響到皮膚及呼吸道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這種疾病的潛伏期是7-14天,小兒麻疹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很高,可并發(fā)肺炎。小兒麻疹是冬末春初易發(fā)的一種傳染病,也是兒童時期發(fā)病率較高且又易傳染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結(jié)合膜炎、流淚羞明、麻疹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麩樣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為其特征。由于目前西藥無法有效治療小兒麻疹,因此人們對快速有效治療小兒麻疹的中藥藥物存在極大的需求,至今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本發(fā)明的有關(guān)報道。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人依據(jù)中醫(yī)理論的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反復驗證,終于找到了有效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從而完成了本發(fā)明。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更有效的治療小兒麻疹的中藥組合藥物。
[0005]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提供了該中藥組合藥物的制備方法。
[0006]本發(fā)明藥物是選擇竹茹、檉柳、枇杷葉、紫花地丁、紫草、谷精草、犀角、杏仁、檳榔、荊芥、玉竹、絲瓜絡(luò)、桑白皮、魚腥草、桑葉、谷芽、竹葉、白鮮皮、大青葉、徐長卿、扁豆、桅子、地骨皮、蠶沙、鉤藤、半夏、鱉甲、建神曲、羚羊角、石斛、菊花、青蒿、石膏、烏梅藥物進行組合制備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小兒麻疹。其中選用竹茹是因為其性味甘,涼,入胃、膽經(jīng),有清熱,涼血,化痰,止吐的功能,治煩熱嘔吐、呃逆,痰熱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惡阻,胎動,驚癎。選用檉柳是因為其性味甘咸,平,入肺、胃、心經(jīng),有疏風,解毒,利尿,解毒的功能,治麻疹難透,風疹身癢,感冒,咳喘,風濕骨痛。選用枇杷葉是因為其性味苦,涼,歸肺、胃經(jīng),有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治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噦。選用紫花地丁是因為其性味苦、辛、寒,歸心、肝經(jīng),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能,治疔瘡腫毒,癰疽發(fā)背,丹毒,毒蛇咬傷。選用紫草是因為其性味苦苦,寒,入心包絡(luò)、肝經(jīng),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的功能,治溫熱斑疹,濕熱黃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濁,血痢,熱結(jié)便秘,燒傷,濕疹,丹毒,癰瘍。選用谷精草是因為其性味辛、甘,平,歸肝、肺經(jīng),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治風熱目赤,腫痛羞明,眼生翳膜,風熱頭痛。選用犀角是因為其性味酸咸,寒,入心、肝經(jīng),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的功能,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fā)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選用杏仁是因為其性味苦,溫,有毒,入肺、大腸經(jīng),有祛痰止咳,平喘,潤腸的功能,治外感咳嗽,喘滿,喉痹,腸燥便秘。選用檳榔是因為其性味苦辛,溫,入脾、胃、大腸經(jīng),有殺蟲,破積,下氣,行水的功能,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后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癥結(jié)。選用荊芥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肺、肝經(jīng),有發(fā)表,祛風,理血的功能,炒炭止血,治感冒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血暈,癰腫,瘡疥,瘰疬。選用玉竹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肺,胃經(jīng),有養(yǎng)陰,潤燥,除煩,止渴的功能,治熱病陽傷,咳嗽,煩渴,虛勞發(fā)熱,消谷易饑,小便頻數(shù)。選用絲瓜絡(luò)是因為其性味甘,平,有通經(jīng)活絡(luò),清熱化痰的功能,治胸脅疼痛,腹痛,腰痛,睪丸腫痛,肺熱痰咳,婦女經(jīng)閉,乳汁不通,癰腫,痔漏。選用桑白皮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脾經(jīng),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能,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選用魚腥草是因為其性味辛,寒,入手太陰經(jīng),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能,治肺炎,肺膿瘍,熱痢,瘧疾,水腫,淋病,白帶,癰腫,痔瘡,脫肛,濕疹,禿瘡,疥癬。選用桑葉是因為其性味苦甘,寒,入肺、肝經(jīng),有祛風清熱,涼血明目的功能,治風濕發(fā)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選用谷芽是因為其性味甘溫,入脾胃經(jīng),有健脾開胃,和中消食的功能,治宿食不化,脹滿泄瀉,不思飲食。選用竹葉是因為其性味甘淡,寒,入心、肺、膽、胃經(jīng),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的功能,治熱病煩喝,小兒驚癎,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瘡。選用白鮮皮是因為其性味苦,咸,寒,入脾、胃經(jīng),有祛風,燥濕,清熱,解毒的功能,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痹痛,黃疸。選用大青葉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肝、心、胃經(jīng),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能,治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黃疸,痢疾,喉痹,口瘡,癰疽腫毒。選用徐長卿是因為其性味辛,溫,有鎮(zhèn)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的功能,治胃痛,牙痛,風濕疼痛,經(jīng)期腹痛,慢性氣管炎,腹水,水腫,痢疾,腸炎,跌打損傷,濕疹,蕁麻疹,毒蛇咬傷。選用扁豆是因為其性味甘,平,入脾、胃經(jīng),有健脾和中, 消暑化濕的功能,治暑濕吐瀉,脾虛嘔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帶下,小兒疳積。選用桅子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心、肝、肺、胃經(jīng),有清熱,瀉火,涼血的功能,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選用地骨皮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肝、腎經(jīng),有清熱,涼血的功能,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選用蠶沙是因為其性味甘、辛、溫,歸肝、脾經(jīng),有祛風除濕,活血定痛的功能,治風濕痹痛,關(guān)節(jié)不遂,腰腳冷痛,風疹瘙癢,頭風頭痛,爛弦風眼。選用鉤藤是因為其性味苦,涼,入肝、心經(jīng),有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的功能,治小兒驚癎瘈痕,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癎。選用半夏是因為其性味辛,溫,有毒,入脾、胃經(jīng),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的功能,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選用鱉甲是因為其性味咸,平,入肝、脾經(jīng),有養(yǎng)陰清熱,平肝熄風,軟堅散結(jié)的功能,治勞熱骨蒸,陰虛風動,勞瘧瘧母,癥瘕痃癖,經(jīng)閉經(jīng)漏,小兒驚癎。選用建神曲是因為其性味苦,溫,有健脾消食,理氣化濕,解表的功能,治傷食胸痞,腹痛吐瀉,痢疾,感冒頭痛,小兒傷饑失飽。選用羚羊角是因為其性味咸,寒,入肝、心經(jīng),有平肝熄風,清熱鎮(zhèn)驚,解毒的功能,治熱病神昏痙厥,譫語發(fā)狂,頭痛眩暈,驚癎搐搦,目赤翳膜。選用石斛是因為其性味甘淡微咸,寒,入有、肺、腎經(jīng),有生津益胃,清熱養(yǎng)陰的功能,治熱病傷津,口干煩喝,病后虛熱,陰傷目暗。選用菊花是因為其性味甘苦,涼,入肺,肝經(jīng),有疏風,消熱,明目,解毒的功能,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選用青蒿是因為其性味苦,微辛,寒,歸入肝、膽經(jīng),有清熱,解暑,除蒸的功能,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疥瘡,瘙癢。選用石膏是因為其性味辛甘,寒,入肺、胃經(jīng),生用有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的功能,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fā)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fā)斑發(fā)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回,湯火燙傷。選用烏梅是因為其性味酸,溫,入肝,脾,肺,大腸經(jīng),有收斂生津,安蛔驅(qū)蟲的功能,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揪唧w實施方式】
[0007]本發(fā)明組分的藥物用量也是發(fā)明人經(jīng)過大量摸索總結(jié)得出的,各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圍內(nèi)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竹茹 4-10克檉柳 6-12克枇杷葉 12-20克 紫花地丁 10-20克紫草 8-16克谷精草 12-20克 犀角 8-18克杏仁 5-15克檳榔 10-20克 荊芥 4-12克玉竹 4-10克絲瓜絡(luò) 6-12克 桑白皮 4-12克魚腥草 10-20克桑葉 5-10克 谷芽 5-12克竹葉 8-15克白鮮皮 6-12克 大青葉 10-20克徐長卿 8-18克扁豆 10-20克 桅子 6-16克地骨皮 8-18克蠶沙 4-10克 鉤藤 5-12克半夏 6-12克鱉甲 4-10克 建神曲 6-12克羚羊角 0.2-1克石斛 8-15克 菊花 12-22克青蒿 6-16克石膏 6-15克 烏梅 10-20克 優(yōu)選為
竹茹 5克檉柳 8克枇杷葉 15克
紫花地丁 12克紫草 10克谷精草 15克 犀角 10克杏仁 6克檳榔 12克
荊芥 6克玉竹 5克絲瓜絡(luò) 8克
桑白皮 5克魚腥草 15克桑葉 6克 谷芽 6克竹葉 10克白鮮皮 8克
大青葉 12克徐長卿 10克扁豆 12克 桅子 8克地骨皮 10克蠶沙 5克
鉤藤 6克半夏 8克鱉甲 8克
建神曲 8克羚羊角 0.5克石斛 10克
菊花 15克青蒿 8克石膏 8克
烏梅 12克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 一、備料
1、竹茹:除去硬竹簽、雜質(zhì),抖掉灰屑,揉成小團或切段;
2、檉柳:揀去雜質(zhì),去梗,噴潤后,切段,曬干;
3、枇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潤,切絲,曬干;
4、紫花地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晾,切段,干燥;
5、紫草:洗凈,潤透,切片,曬干;
6、谷精草:除去葉鞘、雜質(zhì),切段;
7、犀角:取犀角劈成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干;
8、杏仁:揀凈雜質(zhì),置沸水中略煮,待外皮微皺時撈出,浸涼水中,脫去種皮,曬干,簸凈;
9、檳榔:揀去雜質(zhì),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干;
10、荊芥:揀凈雜質(zhì),用水略泡,撈出切段,曬干;
11、玉竹:除去雜質(zhì),洗凈泥土,悶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干;
12、絲瓜絡(luò):洗凈曬干,切段;
13、桑白皮:刷去灰屑,洗凈,潤透后切絲,曬干;
14、魚腥草:去凈雜質(zhì),除去殘根,洗凈切段,曬干;
15、桑葉:揀去雜質(zhì),搓碎,簾去梗,篩去泥屑;
16、谷芽: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并大部爆裂,取出,放涼;
17、竹葉:揀凈雜質(zhì),除去梗葉,晾干;
18、白鮮皮:揀凈雜質(zhì),除去粗皮,洗凈,稍潤,切片,曬干;
19、大青葉:揀去雜質(zhì)及枯葉,洗凈,稍潤,切段,曬干;`
20、徐長卿:揀凈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成1.5厘米段,曬干;
21、扁豆:揀凈雜質(zhì),置沸水中稍煮,至種皮鼓起、松軟為度,撈出,浸入冷水中,脫去皮,曬干;
22、桅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zhì),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23、地骨皮:揀去雜質(zhì)及木心,略洗,切段,曬干;
24、蠶沙: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25、鉤藤:揀去老梗、雜質(zhì),洗凈,曬干;
26、半夏: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27、鱉甲:用水浸泡,去凈皮肉,洗凈,曬干;
28、建神曲:原品入藥;
29、羚羊角: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潰后,撈出去筋,鎊成縱向薄片,晾干;
30、石斛:取干燥的石斛,用水泡約至八成透,燜潤,除去殘根及黑枝,切段,除去薄膜,曬干;
31、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
32、青蒿: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根,水淋使?jié)?,切段,曬干?br> 33、石膏:去凈雜石,洗凈泥土,打碎成小塊;
34、烏梅: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洗凈,曬干。
[0008]二、制備
1、將所述重量的竹茹、檉柳、枇杷葉、紫花地丁、紫草、谷精草、犀角、杏仁、檳榔、荊芥、玉竹、絲瓜絡(luò)、桑白皮、魚腥草、桑葉、谷芽、竹葉、白鮮皮、大青葉、徐長卿、扁豆、桅子、地骨皮、蠶沙、鉤藤、半夏、鱉甲、建神曲、羚羊角、石斛、菊花、青蒿、石膏、烏梅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6倍量,武火煎煮沸騰10分鐘,再用文火煎煮25分鐘,過濾得第一次煎煮液。
[0009]2、將第一次過濾后的藥渣加水4倍量,武火煎煮沸騰,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過濾得第二次煎煮液。
[0010]3、合并兩次煎煮液,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分鐘,分為6劑服用。
[0011]本發(fā)明藥物具有祛風、清熱、解毒的功能,用于治療小兒麻疹見效快、療效好。以下通過試驗例來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藥物的有益效果,這些試驗包括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和臨床療效觀察試驗。
[0012][試驗例I]本發(fā)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
取西德兔30只,雌雄兼用,體重2.0-2.5kg,分兩組,每組15只,其中一組為超劑量試驗組,另一組為正常量試驗組。超劑量試驗組為25ml/kg,正常量為10ml/kg,給藥方式為灌胃法給藥,每天2次,連服7天,每天觀察給藥反應,結(jié)果表明二組家兔活動、飲食正常,藥物無不良毒副作用。
[試驗例2]本發(fā)明藥物的臨床療效觀察
1、一般資料
收治門診患者共100例。
[0013]2、診斷標準
小兒麻疹屬于呼吸道疾病,故一般感冒發(fā)燒的癥狀都會有,除此之外還有其特定的癥狀。在第一或第二天,病童會有發(fā)熱、流涕、眼睛紅而盈淚、干咳以及可能出現(xiàn)腹瀉的癥狀。到了第三天,病童體溫下降,口腔內(nèi)膜出現(xiàn)白色鹽粒狀的斑點。在第四到第五天,病童體溫又上升,出現(xiàn)皮疹。皮疹最先出現(xiàn)在額頭及耳后,呈紅色斑點,寬約2-3毫米,微微隆起。皮疹逐漸向頭部及身體擴散,當皮疹擴散時,其斑點愈來愈大,并且彼此相接在一起。到了第六天,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速度很快,通常到了第七天時,所有癥狀都消失,大多數(shù)情況下,病童的癥狀會在7-10天內(nèi)消失。
[0014]3、治療方法 選用上述藥劑,給患者服用,每日2次,每次半劑,分兩次服,連續(xù)服用7天。
[0015]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小兒麻疹癥狀痊愈,恢復正常;
好轉(zhuǎn):小兒麻疹癥狀減輕,病情逐步好轉(zhuǎn);
無效:達不到好轉(zhuǎn)標準者。
[0016]5、治療結(jié)果(見下表):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小兒麻疹的藥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范圍內(nèi)的原料藥制成: 竹茹4-10克檉柳6-12克枇杷葉12-20克 紫花地丁 10-20克紫草8-16克谷精草12-20克 犀角8-18克杏仁5-15克檳榔10-20克 荊芥4-12克玉竹4-10克絲瓜絡(luò)6-12克 桑白皮4-12克魚腥草10-20克桑葉5-10克 谷芽5-12克竹葉8-15克白鮮皮6-12克 大青葉10-20克徐長卿8-18克扁豆10-20克 桅子6-16克地骨皮8-18克蠶沙4-10克 鉤藤5-12克半夏6-12克鱉甲4-10克 建神曲6-12克羚羊角0.2-1克石斛8-15克 菊花12-22克青蒿6-16克石膏6-15克 烏梅10-20克。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其中各原料藥的用量為: 竹茹5克檉柳8克枇杷葉15克 紫花地丁 12克紫草10克谷精草15克 犀角10克杏仁6克檳榔12克 荊芥6克玉竹5克絲瓜絡(luò)8克 桑白皮5克魚腥草15克桑葉6克 谷芽6克竹葉10克白鮮皮8克 大青葉12克徐長卿10克扁豆12克 桅子8克地骨皮10克蠶沙5克 鉤藤6克半夏8克鱉甲8克 建神曲8克羚羊角0.5克石斛10克 菊花15克青蒿8克石膏8克 烏梅12克。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驟: (一)備料 (1)竹茹:除去硬竹簽、雜質(zhì),抖掉灰屑,揉成小團或切段; (2)檉柳:揀去雜質(zhì),去梗,噴潤后,切段,曬干; (3)枇杷葉:刷去絨毛,用水洗凈,稍潤,切絲,曬干; (4)紫花地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晾,切段,干燥; (5)紫草:洗凈,潤透,切片,曬干; (6)谷精草:除去葉鞘、雜質(zhì),切段; (7)犀角:取犀角劈成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干;(8)杏仁:揀凈雜質(zhì),置沸水中略煮,待外皮微皺時撈出,浸涼水中,脫去種皮,曬干,簸凈; (9)檳榔:揀去雜質(zhì),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干; (10)荊芥:揀凈雜質(zhì),用水略泡,撈出切段,曬干;(11)玉竹:除去雜質(zhì),洗凈泥土,悶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干; (12)絲瓜絡(luò):洗凈曬干,切段; (13)桑白皮:刷去灰屑,洗凈,潤透后切絲,曬干; (14)魚腥草:去凈雜質(zhì),除去殘根,洗凈切段,曬干; (15)桑葉:揀去雜質(zhì),搓碎,簾去梗,篩去泥屑; (16)谷芽: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并大部爆裂,取出,放涼; (17)竹葉:揀凈雜質(zhì),除去梗葉,晾干; (18)白鮮皮:揀凈雜質(zhì),除去粗皮,洗凈,稍潤,切片,曬干; (19)大青葉:揀去雜質(zhì)及枯葉,洗凈,稍潤,切段,曬干; (20)徐長卿:揀凈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成1.5厘米段,曬干; (21)扁豆:揀凈雜質(zhì),置沸水中稍煮,至種皮鼓起、松軟為度,撈出,浸入冷水中,脫去皮,曬干; (22)桅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zhì),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23)地骨皮:揀去雜質(zhì)及木心,略洗,切段,曬干; (24)蠶沙: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25)鉤藤:揀去老梗、雜質(zhì),洗凈,曬干; (26)半夏: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27)鱉甲:用水浸泡,去凈皮肉,洗凈,曬干; (28)建神曲:原品入藥; (29)羚羊角: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潰后,撈出去筋,鎊成縱向薄片,晾干; (30)石斛:取干燥的石斛,用水泡約至八成透,燜潤,除去殘根及黑枝,切段,除去薄膜,曬干; (31)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zhì); (32)青蒿:揀去雜質(zhì),除去殘根,水淋使?jié)櫍卸?,曬干? (33)石膏:去凈雜石,洗凈泥土,打碎成小塊; (34)烏梅: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洗凈,曬干; (二)制備 (1)將所述重量的竹茹、檉柳、枇杷葉、紫花地丁、紫草、谷精草、犀角、杏仁、檳榔、荊芥、玉竹、絲瓜絡(luò)、桑白皮、魚腥草、桑葉、谷芽、竹葉、白鮮皮、大青葉、徐長卿、扁豆、桅子、地骨皮、蠶沙、鉤藤、半夏、鱉甲、建神曲、羚羊角、石斛、菊花、青蒿、石膏、烏梅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6倍量,武火煎煮沸騰10分鐘,再用文火煎煮25分鐘,過濾得第一次煎煮液; (2)將第一次過濾后的藥渣加水4倍量,武火煎煮沸騰,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過濾得第二次煎煮液; (3)合并兩次煎煮液,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分鐘,分為6劑服用。
【文檔編號】A61K36/899GK103623279SQ201310679431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2月15日
【發(fā)明者】徐士杰 申請人:徐士杰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